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中医骨伤科技术主要表现为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零散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如在晋唐时期,仅有《肘后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著作记载部分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普济方》、《医宗金鉴》、《中国接骨图说》等著作记载了各部位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在发展过程中,中医骨伤科技术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导致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理论的缺失。中医基础理论不关注人体的精细结构,没有解释病理变化的实证性语言。而对于医学而言,没有解剖学则影响了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走上实证医学研究的道路。而骨伤科的发展需要解剖学等实证医学。这是因为骨伤科的基础是形态学,而中医学的辨证体系是非形态学,所以中医学的规范不包含骨伤科局部病变。这使中医骨伤科理论薄弱,尤其是技术方面,所以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中医骨伤科在用药技术方面从属于辨证体系,但辨证与用药技术并不十分密切,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由于用药与骨折脱位无特异性,所以中医骨伤科用药与技术缺少相关性。对证用药与治病的关系,仅表现为用药有效性,这都是针对骨伤科疾病显示的证来采取用药,所以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另外,中医骨伤科技术与中国法医解剖学存在历史错位,纠其根源,是因为当时解剖水平尚不足以说明生理病理,对临床的应用价值尚不显著,故医学界持冷漠态度。而形态解剖学对司法验伤却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所以才受到重视。最后,中医骨伤科技术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重视实用经验和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临床实用技术的发明,而忽视基础解剖生理的发现。所以,中医骨伤科技术没有理论指导,从而走向纯经验道路。此研究,不但帮助我们对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有一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摄取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发现其技术特点和历史规律,为以后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