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恋是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正常人格特质,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已有研究表明,进入千禧一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年轻人的自恋水平也越来越高。自恋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自恋者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但隐性自恋者存在对消极刺激的注意偏向,会感到自卑,过分敏感且易焦虑。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出现大量将注意偏向训练用于心理疾病治疗的实证研究报告。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改变被试的消极注意偏向,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国内外鲜有研究者用注意偏向训练对隐性自恋者进行干预。情绪面孔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信息,但国内外鲜有以不同情绪面孔为材料的注意偏向研究。因此,本研究立足以往理论与实证研究,用情绪面孔作为研究材料,聚焦于显性和隐性自恋大学生与研究生群体,通过问卷筛选被试、注意偏向研究(研究一)和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研究(研究二)来系统考察显性和隐性自恋者的注意偏向及注意偏向训练对隐性自恋者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星,用王晓燕修订的自恋人格问卷中文版和过度敏感自恋量表中文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施测,收集到有效问391份,从中筛选了共141名被试用于两个实验研究。研究一旨在初步考察显、隐性自恋者的情绪注意偏向。邀请经问卷筛选出的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被试共68人参与研究,采用2(被试类型:显性自恋、隐性自恋)×3(情绪类型:积极、中性,消极)×2(线索位置:线索有效位置、线索无效位置)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注意定向分数和注意解除分数。注意定向分数和注意解除分数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都表明:显性自恋被试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分数和注意解除分数都显著高于隐性自恋被试;隐性自恋被试对消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分数和注意解除分数都显著高于显性自恋被试。这证明: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有显著的注意偏向,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有显著的注意偏向。研究二旨在考察注意偏向训练对隐性自恋者注意偏向及焦虑情绪的影响。经问卷筛选,并邀请隐性自恋被试共73人参与研究,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焦虑情绪进行前后测。采用实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设计,即2(测量时间:前测、后测)×3(情绪类型:积极、中性,消极)×2(线索位置:线索有效位置、线索无效位置)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注意定向分数、注意解除分数和情绪评定得分。研究整体流程为“分组→前测→注意偏向训练→后测”。注意定向分数和注意解除分数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都表明:经过有效的注意偏向训练,实验组被试对消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分数和注意解除分数都有显著的降低,对积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分数和注意解除分数都有显著的增加;接受无意义训练的对照组则没有显著变化。这证明注意偏向训练可以矫正隐性自恋者的消极注意偏向。情绪评定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经过有效的注意偏向训练,实验组被试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降低;接受无意义训练的对照组则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证明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显著地缓解隐性自恋者的焦虑情绪。通过以上研究,本研究的得出结论如下:(1)显性自恋者对积极情绪面孔有显著的注意偏向,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有显著的注意偏向。(2)注意偏向干预训练可以矫正隐性自恋者的消极注意偏向,表现为显著地降低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的注意定向水平,增强隐性自恋者对消极情绪面孔的注意解除能力。(3)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显著地改善隐性自恋者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