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和目的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和(或)脏器的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约60%的SSc患者可出现皮肤外受累表现,肺是较容易受侵犯的脏器。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SSc患者肺部受累最主要最严重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尽管部分研究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变异等方面阐述了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y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和(或)脏器的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约60%的SSc患者可出现皮肤外受累表现,肺是较容易受侵犯的脏器。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SSc患者肺部受累最主要最严重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尽管部分研究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变异等方面阐述了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ystemic scleros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Sc-ILD)的发病机制,但上述研究尚不足以完全解释SSc患者肺部受累的机制,且大部分基因水平的研究基于对欧美人种的研究,国人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为主要研究方法,目的是筛选出可能与国人SSc-ILD发生有关的罕见有害变异基因,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候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可能的下游表达产物的变化等多方面,试图从遗传变异的角度解析国人SSc患者罹患ILD可能的致病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收集80例(50例SSc-ILD+30例无ILD的SSc)符合纳入标准的SSc患者,对照组选取208例健康查体中心的查体人员。采集外周血标本送检WES及性激素测定。通过WES法筛选研究对象的变异基因,对测序发现的基因变异频率、有害性、SKATO分析及与临床表型的关联性分析,寻找可能与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通过GO分析、KEGG、PPI等探索易感基因生物学功能、可能参与的通路及下游表达产物变化。研究结果(1)与无ILD表现的SSc患者相比,SSc-ILD患者发病年龄高(P<0.001),病程更长(p=0.009),免疫学指标阳性率及炎症指标更高(抗Scl-70:P=0.004,ESR P=0.004、NLR P<0.001)。性别构成、ACA、hsCRP、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在两组患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从散发患者中寻找到8个已知易感基因突变(DSP c.269A>G p.Q90R、DSP c.2453T>C p.L818S、CTGF c.622G>A p.A208T、MAPT c.256G>A p.G86S、SOX5 c.1102A>C p.S368R、NLRP1 c.1606C>T p.R536W、IRF5 c.179A>G p.D60G和MUC2 c.5627C>T p.P1876L),从trio家系中寻找到1个新生基因突变(SLAIN1 c.219220insGG p.A73fs)。(3)利用SKATO分析:通过组间比较仅发现RGPD4突变可能与SSc-ILD相关(P=8.13×10-7,OR=17.25)。(4)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携带RGPD4罕见突变的患者均为女性,其中位年龄是57岁,罹患ILD病程1-4年不等,ANA呈高滴度,超过67%患者抗Scl-70抗体呈阳性,ACA呈阴性,影像学模式以NSIP为主。当RGPD4发生Truncating突变后,结构预测发现蛋白二级结构明显改变,蛋白功能丧失可能与患者临床表型较重相关。(5)RGPD4在睾丸组织高表达,其主要与RAN、UBE2I、SUMO1和XPO1有互作,主要参与调控类固醇激素受体结合(GO:0035258,FDR=0.03 78)和以苏素化修饰参与调控免疫系统(HSA-4755510,FDR 0.00041)。(6)SSc-ILD患者的睾酮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3),且睾酮水平不受雄激素代谢相关的基因变异的调控。进一步将SSc-ILD患者根据有RGPD4突变和无突变组,有突变组睾酮水平最低(P=0.08)。校正年龄因素,RGPD4突变状态与睾酮水平相关(B=-0.509,P=0.037)。结论基因参与SSc-ILD发生过程,本研究新发现RGPD4可能是SSc-ILD的易感基因,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性激素水平间接导致ILD发生。由于研究中纳入的样本量偏小,该研究结论需要更进一步的扩大样本量或进行细胞学等的验证。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未分化型早期胃癌超内镜下切除扩大适应证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的构建前言:未分化型早期胃癌(UD-EGC)内镜下切除尚存在一定争论。本文基于UD-EGC的内镜下表现,旨在探讨其超内镜下切除扩大适应证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精确筛选符合扩大适应证的UD-EGC病例提供诊断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8年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
研究背景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发病率低,肿瘤异常分泌胰岛素,患者常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及高胰岛素血症,常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患者长期需要加餐缓解低血糖,长期反复低血糖导致患者体重增加、代谢改变及认知功能下降。胰岛素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常可长期存活,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同时超重、肥胖、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迫切需要
目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是具有不等量肉瘤样梭形细胞成分的鳞状细胞癌。由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低,目前大多数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研究都是个案报道,关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尚不清楚。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病理特征及预
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死亡率高。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系统地探究食管癌的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改变,是阐明食管癌分子发病机制与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基因组变异是DNA序列上发生的碱基对改变,由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组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胚系突变(也就是SNP)可以影响食管癌的患病风险以及预后,全基因组或
背景与目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adenocarcinoma at the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CGEJ)指发生在胃和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近几十年来ACGEJ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而且中国是ACGEJ的高发区之一。然而,ACGEJ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缺乏特异且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患者的预后也较差。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飞速
第一部分小鼠骨骼肌神经导管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目的:骨骼肌神经导管可以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然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其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机制以及观察导管管壁内活细胞对神经再生的正向促进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部分:1)对骨骼肌神经导管的原材料——小鼠腹外斜肌薄片修剪后进行贴壁培养,4天后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从肌肉中迁移增殖的细胞种类;2)肌源性干细胞条件培养分化检测,从C57B
第一部分: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及其对分期的改良研究背景对于接受了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直肠癌患者,第八版TNM分期依然沿用了与直接手术患者相同的分期标准。但是NCRT后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目显著减少,导致目前的ypTNM分期,尤其是ypN分期无法准确预测NCRT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对于治疗前已经出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儿童SLE约占所有SLE患者的10%-20%,其特点为病情重、器官损伤明显,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成人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一些患儿起病早、治疗后病情难以缓解、或者补体持续降低等。提示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与免疫缺陷有关的遗传背景。近来“单基因狼疮”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纯合
研究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是整复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来源于物理创伤、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每年全球有超过五十万患者忍受着周围神经损伤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相比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更强组织再生能力,然而其功能恢复率仍不尽人意。在临床上,经过手术修复的周围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率低于40-50%[1,2]。部分神经断伤中,神经可通过手术无张力直接缝合,然而更多的神经断伤中出现神经组织缺损,损伤两段无法直接缝
背景:ALKBH1是DNA6mA去甲基化酶,可以通过调控DNA6mA修饰水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在肝癌,胃癌和脑胶质母细胞瘤等多种肿瘤中存在ALKBH1的异常表达。目前ALKB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明确ALKB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ALKBH1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ALK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