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ilinx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可以取得世界前列的对外贸易总额是一个不错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中国的经济增长、外资、对外贸易依存度等各个方面的数据表明,国际贸易对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的作用是显著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量的大小关系着本国经济、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的贸易与外资在近些年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本文正是着眼于贸易在中国中原经济区的表现以及各项数据,通过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在对外贸易方面相比较,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贸易对整个区域的经济总量的作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中原经济区这个平台的建设为整个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基础。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主要地区和核心地区,深入研究省内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解决这些不足来构筑中原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速中原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从地理位置看是处于全国的中心,并且涵盖周边部分区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无法与其他区域经济综合体相依存,其范围包括河南省,山西省的运城、晋城、长治,安徽省的阜阳、淮北、亳州,山东省的聊城、菏泽,河北省的邢台、邯郸,这些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本文从自然条件、H—O定理、自然禀赋的差异以及生产要素禀赋论入手,通过对中原经济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现该经济区的优势条件,以及对中原经济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等数据的分析,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东北三省的数据比较,了解中原经济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的差距。中原经济区既有较为丰富的资源,鲜明的地理环境,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但是经济综合竞争力在下降,所以可以利用区内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贸易程度,强化周边经济区分工协作意识的思路,在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同时,有利于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采用2006年至2010年的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对外贸易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着重对近些年来该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的规模与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的生产总值很高,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得人均水平很低,在不高的财政收入的情况下,人均的财政收入就更低,对外贸易不是经济总量的主要部分,同时体现出的是外商投资很少等等这些状况,需要政府提出优良的政策加以改善,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是中原经济区更好发展的重要环节。最后发展中原经济区对国家粮食安全、“三农”问题、国家区域布局都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食品质地评价是食品品质检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食品的研究开发、贮藏保鲜、商贸运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人们饮食健康、营养膳食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目前,对食品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是指睡眠状态下反复发生的呼吸节律的停止或呼吸幅度短暂的或持续的降低,并引起明显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流胶病是杏等核果类果树的重要病害,可由真菌或细菌侵染引发。据报道真菌如轮枝孢菌、黄萎轮枝孢菌、大丽轮枝孢菌和蕉孢壳菌都可引发流胶病。除真菌和细菌外,有人认为流胶病是
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具有维持肠道功能、预防便秘、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据统计,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全球市场产值在2013年预计将达到17亿美元,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本研究以苹果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人员的有效管理的根本就是对员工绩效的综合管理,如何进行成功的绩效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问题,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
泡罩包装又称水眼泡包装,简称为PTP(press though packaging),是药品包装的主要形式之一,适用于片剂、胶囊、栓剂、丸剂等固体制剂药品、非黏性食品及一些电子产品的机械化包装。
<正>SK提出成为智能生活合作伙伴的长期目标,Next Commerce是其三大平台中生活方式改善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费者和联网商家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便捷高效的移动电子商务
期刊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行列,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呈不断加快发展的趋势。其中,老年家庭的空巢化是老龄化社会中十分突出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核心家庭模式的日趋常态化,以及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一些关于益生菌奶片的报道,益生菌奶片既具有奶的营养价值又具有益生菌的特殊生理功能,集营养与保健于一体,并且克服了液态益生菌乳品难贮藏,保质期短,功效难
19世纪德国的“风格”论战标志着德国建筑理论的崛起。在当时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影响,德国的建筑理论领域中渗入了大量的哲学和历史学等理论;从而这场“风格”论战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