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结直肠癌术前T及N分期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收集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经肠镜确诊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并符合以下标准(1)术前均行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2)术前未行任何放疗、化疗或其他相关抗肿瘤治疗;(3)术后病理为结直肠癌、在我院限期手术治疗;(4)无对比剂过敏反应且检查前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5)存在MRI检查禁忌症直肠癌者。最后共3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为29岁~86岁,平均年龄为63.57±13.43。37例患者总共发现39个原发灶,位于直肠21个、乙状结肠6个、升结肠7个、回盲部1个、结肠肝曲2个、横结肠及降结肠2个,其中有2例在直肠和升结肠各有1处病灶。共纳入50枚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为28枚,非转移性淋巴结为22枚。37例患者中,共6例出现肝脏转移。2.采用GE 64排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HD,GE Healthcare)对纳入研究患者进行常规全腹部平扫及全腹部GSI模式的动、静脉期增强扫描。由两名放射医学副主任医师在未知病理的情况下结合2017年第八版AJCC(美国癌症联合会)/UICC(国际抗癌联盟)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析,通过能谱CT单能量图像根据CT征象进行T及N分期,并与病理T及N分期进行对比;通过调整40~140ke V之间的单能量图像,对患者肝脏进行观察分析。3.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感兴趣淋巴结(符合纳入标准的区域淋巴结)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记录两组淋巴结的数量及形态学特征,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量其各个方位的最大短径。使用AW 4.7后处理工作站(GSI-viewer)测量动、静脉期结直肠癌原发灶、感兴趣淋巴结、T3期及T4a期病灶周围发生浸润的脂肪间隙及肠周正常脂肪间隙的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同层面主动脉或髂动脉IC并计算得到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NIC=病灶IC/同层腹主动脉或者髂动脉IC),计算能谱曲线斜率λHU(λHU=(40ke V CT值-100ke V CT值)/60)。4.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个样本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多个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两个样本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法),多个样本间比较采用Kurskal-Wallis H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T3期与T4a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能谱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ristic,ROC)曲线分析,计算得到鉴别转移性或非转移性淋巴结、T3期及T4a期的能谱参数(IC、NIC、λHU)的诊断阈值及其诊断效能。结果:1.本组将37例患者的39个原发病灶纳入研究,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在能谱CT 60Ke V单能量图像水平参照CT分期标准通过形态学诊断T1-2期、T3期、T4a期及T4b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3.33%、76.92%、70.58%、100%;诊断N0期、N1期及N2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3.68%、70.00%、80.00%。2.对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的短径、形态学特征(边缘、有无聚集、强化是否均匀)进行比较。转移性淋巴结组在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短径分别为1.23±0.75cm、1.22±0.63cm、1.2±0.73cm;非转移性淋巴结组在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短径分别为0.86±0.17cm、0.8±0.14cm、0.81±0.18cm。两组间冠状位、矢状位的短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边缘模糊、发生簇状聚集及强化不均匀对鉴别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淋巴结MPR重建短径与形态学特征结合,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性有所提高。3.转移性淋巴结动、静脉期IC、NIC及λHU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动、静脉期的IC、λHU及动脉期NIC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两者间的静脉期NIC没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的IC及λHU诊断效能较静脉期IC及λHU偏高,尤其以动脉期IC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52,诊断阈值为≤18.65(100ug/cm~3),敏感度为93.80%,特异度为68.70%。4.转移性淋巴结组与原发灶之间的动、静脉期IC、NIC及λHU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与原发灶之间的动、静脉期IC、NIC及λHU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各能谱参数均高于原发病灶组。6.T3期、T4a期与正常肠周脂肪间隙比较,动、静脉期的各能谱参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能谱参数T4a期>T3期>正常肠周脂肪间隙。ROC曲线分析显示,动、静脉期IC、NIC及λHU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0.769、0.810、0.760、0.855、0.710,提示动脉期λHU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其次为动脉期NIC,两者鉴别T4a期与T3期的阈值分别为≥0.967、≥0.044,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0.60%、82.40%,特异度分别为100%、69.20%。7.本研究37例患者共6例出现肝脏转移,通过调整40~140ke V之间的单能量图像,发现低能量水平对该病灶显示效果更佳。结论:1.能谱CT 60Ke V单能量水平图像下,在T分期中对T4b期诊断价值较高,在N分期中对N2期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其他T分期及N分期的诊断价值有限。2.将淋巴结MPR短径与其他形态学特征结合,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性有所提高。3.能谱参数可用于判断结直肠癌淋巴结的性质,且转移性淋巴结各能谱参数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以动脉期IC的诊断效能最高。4.T3、T4a期灶周与正常肠周脂肪间隙的能谱参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4a>T3>正常肠周脂肪间隙,其中动脉期λHU具有最高的鉴别诊断效能,其次为动脉期NIC。5.能谱CT不同单能量图像对于提高肝脏转移瘤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