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红曲菌M7中β-内酰胺基因簇的研究 ——遗传修饰及突变菌株对青霉素G合成前体的敏感性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ter1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菌(Monascus spp.),又称红曲霉,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传统食用丝状真菌。其发酵产物——红曲,作传统药食两用产品,在中国约有2000年的应用历史。如今,与红曲菌相关的产品已遍布全球,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研究表明,红曲菌可产生多种有益次级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SMs),例如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莫纳可林(Moncolin)K和γ-氨基丁酸等,少数菌株也可能产生一种真菌毒素——桔霉素(Citrinin)。最近的研究发现,红曲菌还可产生γ-内酰胺和β-内酰胺等抗菌物质,例如青霉素G(PenicillinG,PG),然而关于红曲菌中PG基因簇中各基因的功能及其合成途径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以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了红色红曲菌(M.ruber)M7中PG基因簇中各基因的功能,并推导出PG的生物合成途径,然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基因簇中的一些关键基因进行敲除、回补和过表达,并通过分析这些突变菌株的形态特征和SMs变化,分析了这些基因的功能。最后,通过研究突变菌株对PG的3种前体——苯乙酸(PAA)、L-半胱氨酸(L-Cys)和D-缬氨酸(D-Val),以及部分弱有机酸的敏感性,初步证明在PG基因簇中的一个转移蛋白基因MrAbct可能是特异性负责PAA转运的基因。1.红色红曲菌M7的PG基因簇中各基因功能的预测以anti-SMASH分析预测了红曲菌M7的PG基因簇中各基因功能,发现M7的PG基因簇包含8个基因,编号分别为GME7026-GME7033。其中,第1个基因GME7026是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MrNrps;第7个基因GME7032为聚酮合酶(PKS)基因MrPks。其他基因分别为异青霉素N基因(MrIpns GME7033)、抗性基因(MrArp GME7027)、ABC转运蛋白基因(MrAbct GME7028)、MSF转运蛋白基因(MrMfst GME7029)、加氢还原酶基因GME7031,以及功能未知基因GME7030。2.红色红曲菌M7的PG基因簇中几个重要基因的遗传修饰在PG等真菌SMs的合成基因簇中,PKS基因和NRPS基因对SMs的合成至关重要。由于红曲菌M7的PG基因簇中PKS基因敲除者(ΔMrPks)实验室前期已经获得,所以本研究将选择MrNrps以及MrAbct与MrMfs,共3个基因为研究对象。以double joint-PCR分别构建它们的敲除盒和MrMfst回补盒,并以双酶切法构建载体,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这些载体分别转化至红曲菌M7和ΔMrPks中,经抗性筛选和Southern杂交验证后,成功获得7株ΔMrNrps,5株ΔMrAbct,4株ΔMrMfst,4株M7::PtrpC-MrMfst,21株ΔMrMfst::PtrpC-MrMfst和13株 ΔMrNrps+ΔMrPks。3.突变菌株的表型分析对上述突变菌株的形态特征和SMs等的表型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M7相比,突变菌株的菌丝、分生孢子和闭囊壳都没有显著变化。在SMs方面,ΔMrNrps,ΔMrNrps+ΔMrPks和ΔMrMfst均不产生PG及其中间产物异青霉素N(IsopenicillinN,IPN),但ΔMrAbct可产生PG和IPN,不过产量比红曲菌M7的少,而ΔMrMfst::PtrpC-MrMfst可恢复PG和IPN的产生,M7::PtrpC-MrMfst可产生比M7更多的PG和IPN。这些结果表明,当MrNrps、MrPks和MrMfst被敲除后,可完全阻断PG和IPN的产生,而MrAbct被敲除后仅能部分阻断PG和IPN的产生。4.突变菌株对合成PG合成前体的敏感性研究研究了合成PG的3种前体PAA、L-Cys和D-Val对M7及其突变菌株产PG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它们的浓度为2 mM,L-Cys可使所有突变菌株与M7的菌落减小,但D-Val和PAA对菌落大小的无明显影响。分析了 3种前体对PG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ΔMrNrps、ΔMrMfst和ΔMrNrps+ΔMrPks中仍没有检测到PG,但是3种前体均可提高ΔMrMfst::PtrpC-MrMfst和M7::PtrpC-MrMfst中PG的产量,其中D-Val提高最明显。同时,3种前体均可降低ΔMrAbct的PG产生,且PAA降低最明显。这些结果再次证明,当MrNrps和MrMfst被敲除后,可完全阻断PG的产生,同时也表明MrAbct对PAA的敏感性高于L-Cys和D-Val。5.ΔMrAbct对弱有机酸和PAA的敏感性研究以qPCR分析了红曲菌M7中所有ABC转运蛋白基因在10 mM的PAA下的转录水平,发现MrAbct转录水平最高。进一步分析了 ΔMrAbct对山梨酸、己二酸和乙酸单独或与PAA共同存在时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这些有机酸都不影响MrAbct转录水平,因此推测该基因可能专门负责PAA的转运。
其他文献
炎症、外伤等原因导致的牙槽骨缺损在口腔临床实践中十分常见,其直接后果是牙齿的脱落及种植术区的骨量不足。在口腔小范围骨缺损病例中,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是治疗牙周病、口腔颌面创伤等因素导致的骨丢失和口腔种植手术骨增量的常用手段。GBR技术是为了防止缺损的牙槽骨在自身愈合的过程中,软组织因增速过快进入骨缺损区影响骨缺损愈合效果。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引
学位
互联网赋能商业模式由“管道式”向“平台式”转型升级。传统供应链类似于“管道”,成为资源从供应商流动、增值并最终传递至下游消费者必不可少的途径,并由此形成“线性价值链”。而平台商业模式恰恰弯曲了这一线性价值链,通过将平台型企业自身作为桥梁进行价值链重塑,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跳过中间商直接交互,从而缔造了相比管道型企业更为显著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众多企业纷纷开展商业模式变革,传统管道模式逐渐为平台模式所
学位
当人们把自由、民主和平等看作正义的,而把不自由、不民主和不平等看作不正义的时候,自由、民主和平等之作为正义规范的合法性基础何在?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本体论性质的问题,是正义研究中的元问题。然而,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延续了西方思想史上的理论传统,把正义之为正义的合法性根据归结为德性、自然权利、天赋人权或某种技术性的分配手段,并据此审视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这是造成国内外学术界围
学位
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是一部重要典籍,這部書1錄了先唐注釋書中的形音義材料,專門解釋儒道兩家十四部經典,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此書在清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視,相關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清代《釋文》研究,可謂小學和經學學術研究的一個重鎮,充分展示了清代考據學蓬勃發展的狀貌。同時,清人研究《釋文》的成果具有分散、隱蔽、不系統等特點,故而很難被充分研究與利用;而今人對此研究又有所忽視或不足。本文以清代《釋文》的
学位
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商品化现象存在由来已久,发展过程中全面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面貌。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商品化的时代,因此就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去科学的认识文化商品化现象的实质、历史、社会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等问题。文化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具有客观性、创新性、效用不对称性等特性。经济社会中商品成为了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文化的商
学位
研究背景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会受到失重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即将开始建设在轨长期飞行且有人照料的中国空间站,随着航天飞行任务时间的不断延长,失重对机体的影响日益凸显。失重可对人体多个生理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心血管功能失调、肌肉萎缩、免疫功能降低等,较为特殊的是失重性骨质丢失。由于失重引起的骨质丢失无自限性,因此失重导致的骨质丢失是限制长期载人航天任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骨形成减少是失重性骨
学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活动对个体的语言要求逐渐变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在工作与人际交往中更具有竞争力,个体掌握与使用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式,对个体发展存在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与经济效益,甚至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就业及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语言经济学家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别验证了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他们认为语言与个体回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劳动力市场
学位
导购社区连接了品牌方、电商和消费者,可以满足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特定需求,有效地促成交易,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商业模式。导购社区是内容分发和用户参与的平台,承载有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价格类导购和内容类导购。为保护用户参与热情、丰富社区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普遍设置了比较低的用户发布内容门槛和审核门槛,这些海量的、良莠不齐的社区内容会引发不同类型和数量的用户参与行为,因而导致其呈现不同层次的流行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金融市场波动率日历效应的统计推断.波动率一直是金融计量领域非常热门的话题,近二十年来大量的文献着手于解决波动率的估计与预测等问题,比如已实现波动率(RV)的提出等等.由于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从上世纪只有低频金融数据到现在的高频数据,甚至超高频数据,金融计量学家对于波动率的认识更为深刻.因为更高频率的数据相对于低频数据意味着包含更多的信息,但是计量学家慢慢意识到高频率的金融数据往
学位
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与环境相关的法律问题在此价值谱系中得到全新的认识,并寻求一种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相匹配的环境治理法律机制予以支持。实践证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等问题的产生,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环境治理法律机制的发展提供了指向,通过构建系统型环境治理法律机制方案来推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