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对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概括,它以某些相关的脉症,不同程度地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有关证候的研究从古到今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一系列过程,而尤以寒、热证的研究最为深入。本文选用近年来在免疫学方面研究的热点——细胞因子作为实验检测指标,来探循热证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同时结合病理学指标及多脏器的形态学观察,以求更全面地揭示热证的本质及为实热证与虚热证的区别和联系提供量化的客观依据。 文献研究 本文回顾了古代中医文献和现代医学对中医热证的研究资料,内容涉及热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论治原则、造模方法、神经—内分泌、代谢、病理、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等多方面。 实验研究 回顾前人的文献资料发现,现代医学对热证的研究虽然涉及多系统、多脏器,但在免疫系统及病理学方面尚未有较为全面的量化检测。本实验采用经典造模方法,用补气、温里中药造成“实热证”、“虚热证”动物模型,检测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检测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并对下丘脑、肝脏、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1、血清TNF浓度检测 结果显示:实热证组血清TNF浓度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虚热证组血清TNF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实热证组血清TNF浓度显著高于虚热证组。说明TNF作为物质基础参与实热证的形成,而与虚热证的形成无量-效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两组证型的鉴别依据。 2、血清IL-6浓度检测 结果显示:实热证组血清IL-6浓度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虚热证组血清IL-6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实热证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虚热证组。说明IL-6与TNF在热证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同步性,两者相结合可进一步明确热证的病变实质及实热证与虚热证之间在物质基础和病变机理上的差异。 3、血清IL-2水平检测 结果显示:虚热证组血清IL-2水平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热证组血清IL-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虚热证组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实热证组。提示虚热证大鼠免疫调节网络可能存在明显的缺陷或紊乱,免疫功能降低,h一2作为调节因于参与了这一过程的形成。 4.血清IL七水平检测 结果显示:实热证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虚热证组血清IL.8水平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实热证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虚热证组。我们推断;其一,作为趋化因子的n一8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热证的形成过程,但不起关键性作用;其二,有关肌一8,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它的抗炎与促炎双重效应,IL—8在机体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浓度/(同,可相应地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实热证最多见于急性炎症性疾病,故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种假设,即实热证患者之所以血清h一8水平无明显改变,与其自身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有关,就这一点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但实热证与虚热证组血清IL—8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再次证实了这两个不同证型在物质基础及形成机理.卜的差别。 5、肝脏枯否细胞(Kupfl’er)计数检测 结果显示:实热证组肝内枯‘否细胞数量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虚热证组肝内枯否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热证不同证候类型的免疫功能状态不同,实热证免疫功能亢进,虚热证免疫功能减退。 \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直径检测 结果显示:实热证组动脉周围淋巴鞘明显增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虚热证组动脉周围淋巴鞘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实热证有T淋巴细胞增殖的表现,免疫机能亢进;虚热证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减退或紊乱。 7、肝脏、脾脏及下丘脑形态学观察 肝脏:实热证组肝组织淤血明显,肝细胞变性、坏死;虚热证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胞质疏松呈网状,肝细胞变性、肿大。 脾脏:实热证组脾脏淤血明显,脾小体增大,动脉周围淋巴鞘明显增大,在淋巴结和脾脏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聚集,脾小结的淋巴滤泡亦可见明显的生发中心;虚热证组脾脏淤血亦明显,脾小体萎缩,动脉周围淋巴鞘减小。 下丘脑:实热证组和虚热证组均有视上核神经元减少的表现。 说明热证机体的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可能存在功能状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