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手术是肺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提高原发性肺癌和肺转移性癌患者的生存率。然而一些患者心肺功能差无法行手术,一些患者拒绝手术,这部分患者需要可替代手术的局部治疗方案。自2000年以来,消融在肺癌局部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消融最普及的技术为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近年来肺癌微波消融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主要是对风险较低部位瘤体消融的研究,且常用消融功率为60W-80W。对于一些高风险特殊部位,如临近(0<距离≤10mm)或侵犯(距离为0)脏胸膜、临近(0<距离≤10mm)心脏、临近(0<距离≤10mm)膈肌、临近(0<距离≤10mm)胸主动脉的瘤体,微波消融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报道较少。对于这些高风险特殊部位肿瘤,给予60W-80W功率,患者可出现无法耐受消融手术及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选择低能量消融功率50W,消融3-5分钟间断2分钟的间断消融方法,消融区域内温度相对降低,相同时间内消融范围较小,理论上其安全性相对较高。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低功率50W间断微波消融治疗临近或侵犯脏胸膜、临近心脏、临近膈肌、临近胸主动脉等高风险特殊部位肺癌(原发和转移)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7-2017.12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肺癌患者42例,(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63岁;年龄29-81岁),总共消融44处肿瘤病灶;原发性肺癌29例,食管癌肺转移8例,结直肠癌肺转移1例;肾癌肺转移3例;胆管癌肺转移1例;临近或侵犯脏胸膜处病灶为44处(临近脏胸膜病灶为25处,侵犯脏胸膜病灶为19处),临近心脏病灶5处,临近膈肌病灶6处,临近胸主动脉病灶4处。肿瘤平均直径为28mm(直径7-50mm),肿瘤直径≤3cm病灶为26处,3cm<肿瘤直径≤5cm病灶为18处。给予低功率50W微波消融,对于肿瘤直径≤3cm采用单针消融,3cm<肿瘤直径≤5cm采用双针消融,消融3-5分钟间断2分钟,根据患者消融过程中的疼痛及心电监测变化选择间断时间。分别记录消融局部控制率及气胸、胸腔积液、疼痛、肺炎、心脏事件、胸膜支气管瘘、膈肌损伤、假性动脉瘤、咯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给予50W低功率间断微波消融患者完全消融37例,总体完全消融率84.09%(37/44),其中直径≤3cm瘤体的完全消融率为96.15%(25/26),直径>3cm瘤体的完全消融率为66.67%(12/18),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x~2=4.885,P<0.05)。气胸13例,总体发生率29.55%(13/44),其中侵犯脏胸膜(距离为0)患者气胸发生率10.53%(2/19),临近脏胸膜(0<距离≤10mm)患者气胸发生率44%(11/25),2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5.811,P<0.05)。胸腔积液12例,总体发生率为27.27%(12/44),其中侵犯脏胸膜患者发生率为47.37%(9/19),临近脏胸膜患者发生率为12%(3/25),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08,P<0.05)。疼痛35例,术中给予镇痛药物疼痛缓解。肺内感染4例,给予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好转。5例临近心脏患者中,1人术后出现房颤、心功能不全,给予胺碘酮及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后好转。临近膈肌患者6例,消融后发生膈肌损伤2例。胸膜支气管瘘、假性动脉瘤及咯血0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50W低功率间断微波消融对临近或侵犯脏胸膜、临近心脏、临近膈肌、临近胸主动脉的高风险特殊部位瘤体是安全有效的。对于直径≤3c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更高。临近脏胸膜部位病灶较侵犯脏胸膜病灶出现气胸概率大,侵犯脏胸膜病灶较临近脏胸膜病灶出现胸腔积液概率大,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功率微波消融可引起疼痛,但是可耐受范围之内。感染概率较低,且均在可控范围内。可合并膈肌损伤,心肌损伤等,对症处理可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