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84年鲁健骥从国外引进了“偏误”和“中介语”这两个概念,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就掀起了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热潮。20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在偏误分析中注重翻译问题的研究很少,或者说,以往的研究都不是从翻译的角度出发的。事实上,学习者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时候,不可能具备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用目的语表达的时候,往往是先用母语组织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翻译成目的语,在翻译中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误。本文认为,从翻译的角度对学习者这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是必要的,我们可以从这一学习者必经的过程中寻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特点,乃至学习规律,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拟结合翻译理论,以可利用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辅助,针对英语背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主体部分简要地叙述了英语背景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它们各自阐述的侧重点,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即针对英语背景汉语学习者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而且目前还没有从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偏误分析的论文和著作。基于此,本文认为,借助于翻译理论的偏误分析是一个很新的课题。第一章主要以学生造句作业的104句偏误语例为语料,运用翻译的定义翻译单位等翻译理论进行偏误分析。文章详细分析了有代表性的语例,再现了英语背景汉语学习者借助翻译手段进行汉语表达的过程,通过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通过104句偏误语例的句式句类的统计分析,得出翻译式偏误所具有的三个特点:采用基于英语的直译;翻译单位主要是词和词组;主要使用简单的句子。第二章分别从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分析翻译式偏误的原因,同时探索翻译式偏误的发展阶段。文章认为翻译式偏误的客观原因是英汉语言在翻译中的不对等因素,包括词层的不对等、词组层的不对等和句子层的不对等。翻译式偏误的主观语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翻译单位的选择不当,表现为所使用的翻译单位偏小、翻译单位的选择缺乏灵活性。二是学习者的语言学知识和文化学知识的欠缺。在翻译式偏误特点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还探索了翻译式偏误的发展阶段,即从直线对应偏误到模块对应偏误,再到立体对应偏误。第三章针对英语背景汉语学习者的翻译式偏误,提出了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考虑改进的建议。第一,加强英汉语言的词层对比以提高词层对应的准确度。第二,加强英汉语言的句子层对比以提高句子转换的准确度。第三,从宏观上加强语言学和文化学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