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淡水鱼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淡水鱼有800多种,其中鲤鱼种类最多占总品种1/2,鳃鱼的品种其次,占总品种的1/4,我国淡水鱼养殖虽品系发达,但目前主要以依靠要素的机械累积投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养殖模式,在该养殖模式下,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养殖产品科技含量低、水产品品质下降,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在此条件下,我国淡水养殖业已承载不了传统方式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及环境承载力均已达到了上限。当前,在淡水养殖业供给侧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条件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优化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改变淡水养殖产业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本研究以农业部10000户渔民家庭收支情况调查数据为样本,以10000户中淡水鱼养殖渔民为分析对象,并根据所养殖鱼类市场价格的高低来对养殖渔民进行细分,分别为养殖低价格区间鱼类(0-30元/kg,大宗淡水鱼类为主)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等鱼类的养殖户,高价格区间鱼类(>30元/kg)为养殖黄颡鱼、鳟鱼、中华倒刺鲃、翘嘴鲌、黑鲷、重唇鱼、鲑鱼、斑鳜鱼、鳗鲡、园口铜鱼、裂腹鱼、鲟鱼、三文鱼等的养殖户,对养殖低、高价格区间鱼类渔民的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率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在成本构成上2013-2018年6年间我国养殖低价格区间鱼类渔民的总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的均值分别为1837.09、1737.50、108.59元每亩,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3%、7.86%、10.83%;高价格区间鱼类渔民的总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及各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99.19、10390.24、708.95元每亩及7.68%、7.57%、9.09%;高价格区间鱼类养殖各项亩均成本支出均高于低价格区间鱼类的养殖,低价格区间鱼类的投入特征整体较稳定,高价格区间鱼类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养殖特征。(2)在经济效益上,2013-2018年6年间低价格区间鱼类的净利润、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边际贡献率的均值及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7.50元每亩、21.45%、17.56%、21.87%和-2.65、-10.54%、-8.80%、-3.75%;6年间高价格区间鱼类的净利润、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边际贡献率的均值及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62.95元每亩、25.63%、20.26%、25.47%和9.42%、1.61%、1.29%、1.22%;结果表明:我国高价格区间鱼类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更好,且获利能力在逐年上升。(3)综合效率分析上,2013-2018年6年间低价格区间鱼类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989、0.998、0.963,高价格区间鱼类的各项效率值全部为1均为DEA有效状态;高价格区间鱼类养殖渔民的综合效率、在要素投入上的使用效率及规模收益均好于低价格区间鱼类。当前导致我国淡水鱼养殖尤其是低价格区间鱼类养殖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主是:饲料及苗种成本费用支出偏高、燃料及加冰费用、塘租费用持续上涨明显;低价格区间鱼类养殖规模规划不合理规模收益不佳;低价格区间鱼类经济效益持续下跌;高价格区间鱼类养殖风险大等问题。针对目前我国淡水鱼养殖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供各方参考,首先,需要加强对饲料、鱼病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工作;稳定饲料市场价格、提高饲料质量;保证苗种的成活率保证渔民的降本增收。其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换,通过改革淡水水产养殖粗放低效的生产模式,以科技研发与投入为创新驱动力,将养殖产品品质及绿色种养理念贯彻于养殖的始终,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养殖模式;积极引导淡水鱼产业向二产三产倾斜,在延长淡水鱼养殖产业链的同时,从本质上起到减量增质增值的目的。最后,利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依托,改变传统渔业经验养殖、人工操作的现状,将传统渔业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集数字化、机械化、大数据信息等技术为一体的创新技术共享平台,实现水产养殖生产的自动化、决策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构建智慧养鱼产业体系,利用现代养殖信息技术来有效降低养殖户的养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