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描述和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眼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的纵向改变。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参加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enzhou Glaucoma Progression Study,WGPS),随访1年以上且至少有2张质量合格的OCTA图片的POAG患者。共纳入来自75名POAG患者的103眼(其中早期53眼,中期34眼,晚期16眼)。基线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生活视力、自动电脑验光、Goldmann压平眼压、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 thickness,CCT)、视野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MD)、视野指数(Visual field index,VFI)和OCTA的检查。内置软件自动对黄斑区网膜进行分层,采集以黄斑中心为圆心,3x3mm2范围内浅层VD,并对其进行分区(包括整体、上半野、下半野、中心凹周围区、旁中心凹区、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象限)。每3月1次随访。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定义为VD与时间线性回归的斜率。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与VD下降速度相关的参数。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不同严重程度的POAG眼基线黄斑区浅层VD的比较
中晚期POAG眼与早期POAG眼相比,在整体(43.14±4.59%和44.88±3.44%,p=0.030)、下半野(42.40±5.21%和44.53±3.97%,p=0.015)、旁中心凹区(46.08±5.05%和47.49±3.86%,p=0.044)、下方(45.78±6.85%和48.03±5.09%,p=0.018)和颞侧(44.58±5.22%和46.55±3.61%,p=0.050)象限的基线黄斑区浅层VD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不同严重程度的POAG眼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的比较
两组各分区VD下降速度均与0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且中晚期POAG眼与早期POAG眼相比,在整体(-2.46±1.06%/年和-1.47±1.09%/年,p=0.002)、上半野(-2.42±1.21%/年和-1.30±1.18%/年,p=0.001)、旁中心凹区(-2.35±1.12%/年和-1.26±1.13%/年,p=0.001)、上方(-2.20±1.36%/年和-1.01±1.38%/年,p=0.002)、鼻侧(-2.41±1.54%/年和-1.04±1.52%/年,p=0.001)、下方(-2.46±1.65%/年和-1.43±1.45%/年,p=0.018)和颞侧(-2.32±1.26%/年和-1.58±1.25%/年,p=0.012)象限的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均明显较快。
3.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基线MD和OCTA质量指数与黄斑区浅层整体和旁中心凹区VD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与黄斑区浅层整体和旁中心凹区VD下降速度呈负相关(P=0.016,0.024)。仅随访时间与中心凹周围区VD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0.013)。
结论:
POAG眼的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随时间明显的恶化;基线视野损害较重的POAG眼,其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恶化速度较快;基线期视野损害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恶化的速度呈正相关。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描述和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眼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的纵向改变。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间参加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enzhou Glaucoma Progression Study,WGPS),随访1年以上且至少有2张质量合格的OCTA图片的POAG患者。共纳入来自75名POAG患者的103眼(其中早期53眼,中期34眼,晚期16眼)。基线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生活视力、自动电脑验光、Goldmann压平眼压、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 thickness,CCT)、视野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MD)、视野指数(Visual field index,VFI)和OCTA的检查。内置软件自动对黄斑区网膜进行分层,采集以黄斑中心为圆心,3x3mm2范围内浅层VD,并对其进行分区(包括整体、上半野、下半野、中心凹周围区、旁中心凹区、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象限)。每3月1次随访。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定义为VD与时间线性回归的斜率。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与VD下降速度相关的参数。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不同严重程度的POAG眼基线黄斑区浅层VD的比较
中晚期POAG眼与早期POAG眼相比,在整体(43.14±4.59%和44.88±3.44%,p=0.030)、下半野(42.40±5.21%和44.53±3.97%,p=0.015)、旁中心凹区(46.08±5.05%和47.49±3.86%,p=0.044)、下方(45.78±6.85%和48.03±5.09%,p=0.018)和颞侧(44.58±5.22%和46.55±3.61%,p=0.050)象限的基线黄斑区浅层VD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不同严重程度的POAG眼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的比较
两组各分区VD下降速度均与0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且中晚期POAG眼与早期POAG眼相比,在整体(-2.46±1.06%/年和-1.47±1.09%/年,p=0.002)、上半野(-2.42±1.21%/年和-1.30±1.18%/年,p=0.001)、旁中心凹区(-2.35±1.12%/年和-1.26±1.13%/年,p=0.001)、上方(-2.20±1.36%/年和-1.01±1.38%/年,p=0.002)、鼻侧(-2.41±1.54%/年和-1.04±1.52%/年,p=0.001)、下方(-2.46±1.65%/年和-1.43±1.45%/年,p=0.018)和颞侧(-2.32±1.26%/年和-1.58±1.25%/年,p=0.012)象限的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均明显较快。
3.黄斑区浅层VD下降速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基线MD和OCTA质量指数与黄斑区浅层整体和旁中心凹区VD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与黄斑区浅层整体和旁中心凹区VD下降速度呈负相关(P=0.016,0.024)。仅随访时间与中心凹周围区VD下降速度呈正相关(P=0.013)。
结论:
POAG眼的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随时间明显的恶化;基线视野损害较重的POAG眼,其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恶化速度较快;基线期视野损害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微循环恶化的速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