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自主原则在中国实践之困境与出路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75281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自主原则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四大原则之一,并为首要原则时,引起了生命伦理学界的非议与质疑。且不考虑生命伦理学中的这四大原则之间的张力,就以“自主”这个概念而言,是模糊与歧义的,更无需遑论“自主”充满着西方文化的主导和某种社会预设。因此,自主原则在中国医疗实践中的践行将面临何种困境既是意料之中,也是难以预知的。
  本文以成年患者的自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梳理自主原则的发展背景,发现自主原则之所以成为生命伦理学中如此重要的原则是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它的产生与漫长医学史上,医生在医疗决策中占有绝对地位和权威的家长主义,以及个体权利意识的发展有关。它的出现彰显了生命的自由与尊重,理性与独立,医生与患者的平等的权利。所以,它不会也不应因其实现的困难而被忽视和唾弃。考察文献资料可知,生命伦理学的自主原则是有特定的内涵,“自主”并非意味着“孤立的”,并非强调患者独立的医疗决策权利作为医生的首要义务,反之,“自主”强调的足医生对患者的“尊重”,是一定关系中的“自主”,它的实现需要患者能力。
  因此,在揭示自主原则的内涵和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的基础上,借助质性研究途径,深入实践,实地调查,访谈医生与患者。考察中国实践自主原则是否可能?调查研究发现,自主原则在中国医疗实践中的践行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论从医疗立法对知情同意权的强调,还是从笔者对医生与患者的访谈资料上看,都表明了自主原则在中国实践的可能,即使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分析,儒家文化也并非不能容纳生命伦理学的“自主”。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提醒不应该忽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所导致的实践自主原则的差异。接着,必须追问自主原则在中国医疗实践中将遇到的某些特有的困境?为什么?怎么解决?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实践自主原则遇到的困境有:患者与家属在医疗决定中的地位不明、中国医生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大于对患者自主权的关注、中国医生与患者对能力的忽视等问题。导致问题的具体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为中国医疗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沿袭不同的医疗文化传统,导致自主原则实践的困难。二在于医疗实践的社会性因素,实践中存在着对自主原则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医患模式的曲解,导致了实现自主的不能。三为医疗立法的缺位,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与协调,导致了患者自主无法实现。本文根据所揭示的原因提出:首先,树立医生的权威以及患者在医疗决策中的优先地位,从理论上消解了权威与自主、医疗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其次,改革医疗制度,加大政府投入,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生职业回归伦理性,设立临床患者的能力评估等制度,加强医学教育,普及患者的医学常识和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解决自主原则在医疗实践中的困境。最后,完善立法,设立符合医患本质以及诊疗特点的医疗法律。让法律为自主原则在中国医疗实践的践行保驾护航,从而为真正的实现医忠和谐、患者自主的医疗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的代表人之一,施密特在其理论中充分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唯物主义批判的理论特色,尤其是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这一著作中通过自然概念这一着手点,集中分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国内外对于施密特的自然概念已经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本文力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这一主要文本,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反思施密特的自然概念,对施密特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及其所具有的
“一五”计划完成之后,在反思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毛泽东批评“马钢宪法”,提出“鞍钢宪法”。大庆油田坚持“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创造了大庆精神和大庆经验。毛泽东在1964年号召工业学大庆,这是继“鞍钢宪法”之后,他所推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管理的第二个范本,反映了他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工业企业管理道路的积极探索。  文革前的“工业学大庆”体现在大庆石油大会战的
学位
为了理清基督教与中国文明的关系,降低中国基督徒信仰上对西方文明传统的依赖。有必要重新探究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基督身位问题正指向基督信仰与希腊文明关系的根本纠葛。基督的身位涉及神与人的中介,而如何处理与神的关系是人该如何生活最根本的依据。基督徒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应当效法基督,而耶稣基督既是神又是人,这完全改变了传统对人神关系的理解。《驳凯尔苏斯》第一次记录了希腊哲人与基督教教父就基督身位问题的争
学位
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论源于超越论态度与自然态度的复杂关联。胡塞尔在《危机》中53-54节给出了他对此问题最集中的分析,其解决思路是回溯到超越论的纯粹自我极,由此构造出超越论主体间性乃至世界现象。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此部分文本——尤其是胡塞尔论述时运用的类比——以现象学主体性悖论的显现与消解过程为背景,阐明超越论自我的变格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以下是文章各部分的主题:  导论:1)现象学的悖论性的本质:
学位
亚里士多德提出,以实现人的幸福为目标的政治科学必然走向对最佳政体的追寻,但是对亚里士多德最佳政体论述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为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解,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1)最佳政体的实践价值。“祈求中的”城邦很难真正实现,但它仍然可以作为判断现实政体优劣的标准和改良现实政体的方向;2)最佳政体旨在实现的最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哲学生活设定为最佳政体的目标,公民们必须
呈现模式(MOP)问题是分析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最早由弗雷格(G.Frege)在《论涵义和意谓》一文提出,席夫(S.Schiffer)将之系统地表述。本文的工作是在反思席夫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确定问题解决的三个条件:MOP必须能够确定指称;使得命题态度有效;通过弗雷格的同一替换测试。文章分析指出,弗雷格的MOP并非属于他所理解的抽象客体,这在本体论上负担过重,适合MOP的讨论更应该从心理表征谈起
学位
论文的主旨在于,以阿多诺为中心分析其批判理论克服虚无主义的可能性契机。作者首先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澄清工作:首先,文章关注的问题域是虚无主义问题。关于虚无主义的探讨并不仅是学术行话的表述,它更是现代人的切身之痛。其次,文章所论及的虚无主义严格属于现代虚无主义,它有明确的内涵和语境。虚无主义之“无”意指普遍生命意义之无,它是现代主体性自我确证过程中所导致的意义根基的丧失。它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论形式上的
学位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思想家。国内外对威廉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化理论方面,忽视了系统、深入研究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意义。威廉斯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形势格外复杂,积极发展广大工人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共同文化,反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主义文化的“霸权地位”,努力争取公共领域大众文化的“领导权”,是在新形势下反对资本主义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行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和经典的翻译,受到了以西方哲学范畴和问题框架为依据的研究范式的无情裁剪,在西方普适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误读致使西方学界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安乐哲作为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哲学颇有影响的人物,一直致力于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和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向西方哲学界论证和宣传中国哲学的丰富思想和深刻内涵,纠正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误读。  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安
学位
本文主要关注撒路斯特的第一部政治纪事作品《喀提林阴谋》,分析这部作品的谋篇布局以及人物演说的修辞。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尝试理解撒路斯特笔下灵魂德性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撒路斯特的意图。  导言部分先介绍“喀提林阴谋”的情况,接下来介绍撒路斯特的生平以及他的写作特色。在回溯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问题。“德性”是撒路斯特作品关注的核心问题。  接下来论文将分成四章来分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