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中的政治哲学:评雷蒙德·威廉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思想家。国内外对威廉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化理论方面,忽视了系统、深入研究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意义。威廉斯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形势格外复杂,积极发展广大工人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共同文化,反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主义文化的“霸权地位”,努力争取公共领域大众文化的“领导权”,是在新形势下反对资本主义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行性方案,由此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威廉斯在对欧文和骚塞的工业社会批判思想,莫里斯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托尼的共同文化和平等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基础之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看法。他对阿诺德的文化完美主义思想,艾略特的整体性文化观以及利维斯的少数精英文化观的反思产生了发展“共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思想萌芽。同时,威廉斯还在对卢卡奇、葛兰西和戈德曼的理论思想反思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图的观念”说、“文化霸权”说和“情感结构”说等。
  威廉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经典命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进行了反思。他针对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界出现的“经济决定论”现象,从理论上对“决定论”、“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进行了反思并做出新的界定。他把“决定论”重新界定为“设定界限和施加压力”;把“基础”重新界定为“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把“上层建筑”重新界定为“文化实践的相关范围,而不是一个被反映的、被再生的、尤其是依赖性的内容”。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威廉斯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者关系的“相互作用说”基础上修正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提出用“中介论”取代“反映论”。
  威廉斯指出并批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四个突出的问题:第一,忽略或无视意识形态的社会物质属性;第二,把某一特殊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普遍化为普通大众的集体意识形态;第三,把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相对立;第四,把意识形态教条性地看成是“错误或虚假的意识”的习惯。他把意识形态概念置于历史流变过程之中,在对意识形态的多种含义进行追溯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形态是人类物质社会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重要观点。威廉斯还从意识与物质相分离、意识形态与科学相对立以及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相隔离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意识形态物质属性迷失的原因。威廉斯的物质化意识形态学说的最终目的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是物质的存在”看到的却是“物质化意识形态”对人的主体性的控制和支配,这是看似相同实则是性质相悖的两种“物质化意识形态”观。
  威廉斯提出“文化是整体的生活方式”,包含了文化是日常的、文化是整体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共同的丰富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不但拓展了“大众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新内容,而且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形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形式,还开辟了“文化革命”这一新时期英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式。
  威廉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源起于其出生和成长的工人阶级家庭背景,形成于他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参加的社会主义俱乐部。威廉斯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剑桥大学的政治氛围和他参加二战的体验,以及英国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局势的影响,共同促进了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理论上,威廉斯主要从共同文化与社会主义、共同体与社会主义以及电影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探索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方案。
  威廉斯的以上思路为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把宏观描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独特方法;他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威廉斯把文化与政治看成是积极能动、互利互助的关系,为提供了一个解读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新颖视角;威廉斯还提供了一个关于在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供鉴别的方案;最重要的是,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还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同时,威廉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等方面的缺陷。
其他文献
“图腾”(Totem)原意为“亲属”、“种族”、“他的亲族”或“彼之血族”等。世界上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根据自己的方法论对图腾现象进行过研究,然而,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考察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也就得出了很不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可以说,学者们原先开展的是过于片面的图腾研究,只注重了图腾现象的某一方面或局部,却没有揭示出图腾现象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实质意义,致使人们对图腾现象的全貌
学位
相较于儒家经籍,中国道教经籍在西方的译介至少要晚出100年。现今可考的西方对中国道教经籍的译介始于18世纪,而中国道教经籍的英译则是从19世纪方才开始。1812年,马礼逊在其《中国通俗文选》一书中选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道教源流”,是为英语世界道教经籍译介之肇始。1868年,湛约翰的《“老哲学家”老子关于玄学、政治及道德的思考》出版。这是《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首个译本。此后,道教经籍译介的数量
学位
西季威克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古典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英国十八世纪以来的各种相互对立的伦理学说进行了分析批判,将伦理学方法归结为利己主义、直觉主义和功利主义三种,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西季威克试图将利己主义和直觉主义整合到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方法之中,构建一种和谐一致的伦理学体系。但是,他考察的最后结果表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符合人们的理性直觉,两者不能在实践中达到一致;而
学位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的代表人之一,施密特在其理论中充分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唯物主义批判的理论特色,尤其是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这一著作中通过自然概念这一着手点,集中分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国内外对于施密特的自然概念已经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本文力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这一主要文本,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反思施密特的自然概念,对施密特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及其所具有的
“一五”计划完成之后,在反思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毛泽东批评“马钢宪法”,提出“鞍钢宪法”。大庆油田坚持“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创造了大庆精神和大庆经验。毛泽东在1964年号召工业学大庆,这是继“鞍钢宪法”之后,他所推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管理的第二个范本,反映了他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工业企业管理道路的积极探索。  文革前的“工业学大庆”体现在大庆石油大会战的
学位
为了理清基督教与中国文明的关系,降低中国基督徒信仰上对西方文明传统的依赖。有必要重新探究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基督身位问题正指向基督信仰与希腊文明关系的根本纠葛。基督的身位涉及神与人的中介,而如何处理与神的关系是人该如何生活最根本的依据。基督徒相信自己的生活方式应当效法基督,而耶稣基督既是神又是人,这完全改变了传统对人神关系的理解。《驳凯尔苏斯》第一次记录了希腊哲人与基督教教父就基督身位问题的争
学位
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论源于超越论态度与自然态度的复杂关联。胡塞尔在《危机》中53-54节给出了他对此问题最集中的分析,其解决思路是回溯到超越论的纯粹自我极,由此构造出超越论主体间性乃至世界现象。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此部分文本——尤其是胡塞尔论述时运用的类比——以现象学主体性悖论的显现与消解过程为背景,阐明超越论自我的变格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以下是文章各部分的主题:  导论:1)现象学的悖论性的本质:
学位
亚里士多德提出,以实现人的幸福为目标的政治科学必然走向对最佳政体的追寻,但是对亚里士多德最佳政体论述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为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解,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1)最佳政体的实践价值。“祈求中的”城邦很难真正实现,但它仍然可以作为判断现实政体优劣的标准和改良现实政体的方向;2)最佳政体旨在实现的最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哲学生活设定为最佳政体的目标,公民们必须
呈现模式(MOP)问题是分析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最早由弗雷格(G.Frege)在《论涵义和意谓》一文提出,席夫(S.Schiffer)将之系统地表述。本文的工作是在反思席夫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确定问题解决的三个条件:MOP必须能够确定指称;使得命题态度有效;通过弗雷格的同一替换测试。文章分析指出,弗雷格的MOP并非属于他所理解的抽象客体,这在本体论上负担过重,适合MOP的讨论更应该从心理表征谈起
学位
论文的主旨在于,以阿多诺为中心分析其批判理论克服虚无主义的可能性契机。作者首先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澄清工作:首先,文章关注的问题域是虚无主义问题。关于虚无主义的探讨并不仅是学术行话的表述,它更是现代人的切身之痛。其次,文章所论及的虚无主义严格属于现代虚无主义,它有明确的内涵和语境。虚无主义之“无”意指普遍生命意义之无,它是现代主体性自我确证过程中所导致的意义根基的丧失。它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论形式上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