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的价值取向探索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y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社会各阶层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消退与市场经济的确立,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的变化。同时,又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经济方式的转变,不仅改变着农村的经济关系,同时也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不仅对农村甚至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农民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从中国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到市场经济中农民的价值观的演变为主线,分析讨论我国农民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各界以及农民自身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加强对农民意识的研究对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研究我国转型期间农民的价值取向,也是了解中国国情、研究国民深层心理结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构建新时期农民的价值观,如何搞好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其他文献
梁漱溟的伦理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目的是重建中国传统伦理,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让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这颗大树的“老根”发出“新芽”。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
“公民社会”概念由西方学者提出,是研究西方社会的理论范畴。该理论不仅对西方社会的最终发展与实际道路选择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发展中的“公民社会”有启迪作用。  
互联网技术从上世纪中叶就开始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它总能带给人们欢乐和惊喜。截止到2010年7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4.2亿,普及率更是达
现今社会,社会道德的失序源于道德资源的匮乏。人创造了道德,人们追寻道德目的在于获得与道德相称的幸福。但事实上,道德与幸福的结果却往往相悖——现实中,遵守道德的人不能获得
杜威通过对哲学本身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建立了他具有强烈现实感和生活意义的哲学理论,他促使人们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中展开真正富有成效的理智活动。本论文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