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权制度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为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放大水资源效益、更好构建节水型社会,本世纪初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县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农业水权改革的相关探索。开展农业水权改革效果评价研究,对于了解和把握农业水权改革推进状况,进一步完善改革相关机制,充分增强改革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综合评价模型、CIPP模型、FEM模型为基础,以影响农业水权改革有效性的各要素为焦点,着眼过程层面和结果层面的有效性问题,建立了农业水权改革满意度和影响力测评模型,为科学评价农业水权改革的有效性构建了理论工具。并在此基础上,以玛纳斯县农业水权改革所涉及的区域为对象,对农业水权改革的有效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1)农业水权改革的内涵及其对水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的理论框架。对河岸所有权、优先占用水权、比例水权等西方水权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对水权的界定、分配、交易等水权制度相关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梳理农业水权改革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从水权交易、水权管理、水权行政管理等角度界定了农业水权改革的内涵。并结合农业水权改革的实施内容和运作机制,讨论了其对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过程和作用机制,提出农业水权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水资源的“包产到户”,从而打破“大锅水”,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高效配置。(2)农业水权改革的外部性评价模型。在参照农业水权改革绩效考核现有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模型、CIPP模型,根据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围绕农业水权改革的满意度和影响力,构建了由7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农业水权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并借此对玛纳斯县农业水权改革的满意度和影响力进行了评价。(3)农业水权改革的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构建了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解释变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被解释变量的定量关系模型,并将农业水权改革这一政策变量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其中,通过解释变量的影响弹性刻画农业水权改革的实际效果。(4)通过上述分析,对农业水权改革存在的运行机制、定价机制、市场建设、配套体系、社会宣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水资源管理交易地信息化建设、拓展水权交易中心功能、完善水权分配模式、完善水权交易监管制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