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 LCD)是一种世界范围流行的鱼类病毒病,病原是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LCDV)。患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长有皮肤瘤状和菜花状的赘生物,丧失商品价值。本论文用患淋巴囊肿病牙鲆体表肿瘤纯化的淋巴囊肿病毒对健康牙鲆进行人工感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的方法对感染后牙鲆各组织进行病毒检测;应用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感染之后的牙鲆体内总抗体水平和抗LCDV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并对牙鲆接种LCDV灭活疫苗后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具体结果与方法如下:采用体内接种杂交瘤细胞,制备小鼠腹水的方法大量生产抗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和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分别复苏生产了4株(2A9、1A8、1B2和3G3)抗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和10株(2D8、2H1、1E1、1C12、2E6、1E7、1B11、4D1、2A7和2E8)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对抗体进行了纯化。参考以前的提纯方法,并作了相应的改进,通过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直接从病鱼体表瘤状物分离提纯淋巴囊肿病毒。用患淋巴囊肿病牙鲆体表肿瘤纯化的淋巴囊肿病毒对健康牙鲆进行人工感染,每7d采样一次,采集牙鲆血清和鳃、前肾、中肾、脾、肝、肠、体腔膜、体表皮肤等组织,组织采用冰冻包埋剂包埋。用冰冻切片机对上述组织进行冰冻切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对牙鲆鳃、前肾、中肾、脾、肝、肠、体表皮肤各组织进行检测,以健康牙鲆的组织样品为对照,结果发现在感染2周以后的肠、胃均检测到病毒。应用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感染之后的牙鲆体内总抗体水平和抗LCDV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感染1周后,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和总抗体水平都显著升高。抗LCDV特异性抗体水平在405 nm处的OD值从对照的0.129上升至0.238;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2周0.247,第3周0.410),在第4周达到最高值0.436,然后开始缓慢降低(第5周0.385,第14周0.357);总抗体水平在405 nm处的OD值从对照的0.135上升至0.250;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水平持续升高(第2周0.266,第3周0.561),在第4周达到最高值0.613,然后开始缓慢降低(第5周0.480,第14周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