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廷干是晚清和民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大清留美幼童之一,其晚年期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译著《唐诗英韵》(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是中国本土学者独立完成的首部英译古典诗集。《唐诗英韵》在同时期的诸多英译古诗作品中虽不算最出类拔萃,其独特意义在于,蔡廷干凭一己之力开启了包括唐诗在内的中华文化主动向西方世界传播的先河。本文以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唐诗英韵》作品特点及其背后体现的翻译规范。图里认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文化活动,译者从作品选择、宏观的翻译策略倾向到具体翻译方法的使用,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图里将其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操作规范。因此,本文遵循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分类,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分别考察图里的翻译规范是如何在《唐诗英韵》及其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首先,从预备规范层面看,蔡译诗歌题材的选择不仅符合当时目的语社会背景的需要,同时也是译者翻译目的的体现。操作规范主要表现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译文在力求保存原文形式的同时,尽量减少读者陌生感,内容上更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初始规范层面看,译文注重可接受性,目的语文化规范在译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蔡译本发生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发现,从翻译选材到翻译过程都体现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双重影响,其中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倾向性更加明显。用翻译规范考察该译本,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一翻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