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诗歌中的衔接——对叶芝诗歌的文体分析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xk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理论经过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和完善。从Jakoboson最早对衔接理论的研究到Halliday与Hasan(1976)正式提出衔接理论,从Hasan(1985)的接理论模式到胡壮麟、张德禄、刘世生的理论模式,衔接理论的研究范畴已从语篇内部衔接扩展到语篇外部衔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发展到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至此,衔接理论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对衔接理论的应用,尤其是把这一理论深入到诗歌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此外,对叶芝诗歌的研究多围绕诗歌的主题或修辞手段展开。本文把叶芝的诗歌作为语料,运用衔接机制,对诗歌进行文体分析。一方面,对衔接理论进行尝试性验证;另一方面,对叶芝诗歌的文体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探讨。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前言论述了选题的依据、意义,并指出了本文中一些概念的界定范围。 论文第一章简要回顾了衔接理论的发展,对每个时期的衔接理论做出相应评价,提出衔接理论体系仍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二章与第三章把Halliday与Hasan(1976)的三种衔接机制,指称、省略与词汇衔接运用到诗歌文体分析中。此外,把与Hasan(1985)衔接链相关的指称衔接链,搭配衔接链也应用到诗歌文体分析中。通过分析论证,我们认为搭配链属于Hasan衔接链中的近似链。指称、省略这两种衔接手段可产生许多文体效果:在语音层面上,可以取得和谐押韵的美学效果;在语意层面上,有助于诗歌主题的发展;在句法层面上,可使句子的结构产生前景化的特点——过分规则产生平行结构、省略产生句式上的变异。因此,指称与省略不仅使诗歌更富有音乐性,而且使诗歌的语篇结构更凝练、语意更连贯。重复可以形成形式上的过分规则,可以取得强化意义、表现主题等文体效果。指称链与搭配链有助于发展诗歌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的情感。 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这一章里,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中与心理空间相关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衔接机制——意象衔接。我们界定了意象的范畴,以区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通过运用心理空间的相关理论,本文试图证明文学中的意象具有一定的衔接力:在同一首诗中,不同的意象之间,具有很强的衔接力,通过心理空间的作用,彼此互相呼应,有助于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这些不同的意象与生成的完整意象具有外指衔接的作用,可以指向一定语境中的实体。这样,心理空间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把文学中的意象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衔接联系在一起。因此,意象衔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衔接理论的发展。本文在提出意象衔接的同时,运用叶芝的两首诗歌——《库尔的野天鹅》、《两棵树》验证这一理论对诗歌进行文体分析的可适用性,并对意象衔接在诗歌中的文体功能作了尝试性探讨——意象衔接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诗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在结语中,本文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
其他文献
期刊
法国著名叙事学家热奈特把传统叙事作品的全知叙事角度称为零聚焦或无聚焦。西方19世纪以前的小说的聚焦方式多采用零聚焦。这类小说的叙述者是处于客观叙述层次的叙述者,他凌
新的传播格局,要求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崇尚人文关怀,将人性化的传播理念贯穿到节目采编的方方面面。《直通县市区》要求采编人员用新闻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关注县市
大西洋之战是二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久的海上作战运动,其胜负直接关乎到英国的命运乃至世界的走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大西洋之战1-3》旨在记录这场旷日持久的血
本文“鲁迅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目的和选择”,试论述清末中国现代化进程,鲁迅翻译的目的,以及与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中的选择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翻译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与承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写作评分方法主要考虑四个主要因素:写作任务,评分量表,评分员和作者。和之前大多针对大规模标准化语言考试不同,本研究以高水准写作竞赛中的评分方法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比较分析
一座大山由东向西在山西的中南部横亘着,它巍峨秀丽,充满灵性。千万年来,它见证着沧桑巨变,惊叹着日新月异。一条大河从北至南在三晋大地上流淌着,它柔美飘逸,生生不息。从古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中国乡村之声5套频率并机现场直播,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