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城乡差距。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必须加快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而在促进“三农”发展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资金供给的匮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致命的短板。就目前的实际来看,如果不好好地解决农户资金问题,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维持型、市场型农户将回退回贫困型状态,贫困型农户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如果不好好解决农业资金问题,解决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的资金困境,我们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有效地改善“二元”经济状况。如果不好好地解决农村资金问题,新农村建设无法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不能落在实处。多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农村的资金供求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资金外流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据统计每年有3000—4000亿的农村资金通过金融体系流出农村,流向城市。而这与本文实证部分得出的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结果相悖,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方设法的用好有农村地区自有的资金,把农村地区自有资金有效的转化为信贷资金,提高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尽可能把资金留在农村,甚至流向农村,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总体规模少,单体额度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运营成本高。到2011年年底,我国县及县以下正规金融信贷规模只占当年全部信贷的25%,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单笔金额小,一般单个农户融资额度在5000元以下,无法有效摊薄金融机构信贷发放中的固定费用;另外“三农”的分散性,农村交通、通讯设施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为“三农”提供信贷支持时的交易成本较高。二是“三农”的财产有限,有效抵押不足,很难降低金融机构的违约成本。“三农”的财产总额有限,财务状况不透明,而有限的财产权利又受到制度限制,不能抵押。目前,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个人只具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权,而现在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是建立在城市金融基础上的,以抵押类贷款为主,“三农”的实际状况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无法覆盖,自然放贷意愿不足,如果农民宅基地可以入市,确权以后可以抵押、担保,必然农民会有财产性行收入增加,而现在只有种地和打工的收入。三是“三农”信贷交易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贷前、贷后的“三农”信息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信息成本。“三农”需求主体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规模较小、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普通的方式很难获得对农村借款人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贷前信息收集、鉴别后,金融机构同意放款,贷款发放后,金融机构还要对借款人进行持续的监督,得到其经营情况、财产情况、贷款使用情况等方面信息,以减少违约风险,确保贷款本息的按时足额支付。四是法律、环境、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执行成本较高。由于“三农”贷款数额相对小,第三方的执行成本相对更高甚至难以执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金融机构通过法律起诉违约农户,即使起诉了也可能得不偿失。而且农村借款人由于资产规模有限,制度因素限制使其实际可供抵押的资产;而金融机构一般只接受房产(有证)、土地(有证)、设备和流动性强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这也大大削弱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资产抵押能力,一旦借款人违约,执行困难。为了更好地破解农村金融的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本文从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资金流出问题,找出创新动因,把交易成本作为研究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主线,设计出适应“三农”特征和需求的、能有效的节约金融机构交易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路经,并且从政策、环境等方面找寻支持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持续动力。本文的思路是这样的,前面两章在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了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为本文设计了以交易成本为主线的理论框架。并且把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并引入动态均衡博弈模型,从而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找到了一把钥匙。第三章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可量化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与农村名义GDP增长正相关的结论。从而为解决农村资金问题指出了方向,就是用新型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来留住农村资金。其次对农户、现代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新农村建设需要和城镇化相结合,需要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需要增加农村资金供给,经此试图找到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金融需求特点和特殊规律,为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从而推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第四章侧重从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主体现状、存在问题、内部激励和外部环境制约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还存在农村金融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社会中介服务不足等问题;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上还存在机构网点数量不足、机构的创新动力不足和路径依赖惯性影响创新等问题;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收益激励上,提出了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推动创新、创新人才激励支持创新的论断,并分析了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上存在的制度制约、政策制约、信用环境制约等外部因素,全面总结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致病之因。第五章从信贷交易过程出发,探讨农村信贷交易成本高的原因,进而得出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动因的结论。第六章在遵循良性循环原则、需求导向原则、成本覆盖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抵押方式创新、支付结算类创新、联保增信类创新、担保机制创新和基于农民联合的组织创新等创新路径,从交易成本角度对各类创新进行了理论论证,并提供了案例佐证。最后,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政府要加强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支持;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要引入民间金融机构,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现有农村金融主体要加快商业化改革,建立必要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以解决创新的内部激励问题。本文还从交易成本出发,探讨了在农村地区建立公平的法治环境、信息充分的信用市场环境以及现代化支付结算通道建设等的必要性,找出了为保证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出现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