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砌块,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可以说诗人是用隐喻来看待生活,用隐喻进行思考的,并把普通的事物转变成象征性的财富。诗人常常使用隐喻避免诗歌的平淡和单调,使诗歌显得更美、更吸引人。诗人用隐喻使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图像化,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图像化使诗歌变得清晰、明白、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含义,使读者透过外在的表象深入到诗歌的内在结构从而获得更深层的意义。诗人往往通过A就是B这种隐喻模式给人以惊奇,引起读者关注,促使读者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并且激起他们的各种情感,或怒或喜。正是因为隐喻的运用,一首诗才显得意义深刻,充满魅力和趣味。 另一方面,由于隐喻通常用指某物的词或词组来指代他物,一个隐喻包含两件事物的名称和事物各自包含的意义,而每个词都具有多层的意义,这对诗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诗人频繁借助隐喻表达思想,使诗变得复杂。文章通过探讨诗歌与隐喻的关系,隐喻在诗歌中的功能,说明了理解隐喻是理解整首诗歌的关键,阐释了传统的隐喻理解往往是建立在寻求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侧重于隐喻在诗歌中产生的效果和美化作用,忽略了隐喻的产生过程和读者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并指出理解隐喻的过程实质上是大脑思维的过程。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理论不断地被运用到文学领域,特别是以Freeman为首掀起的“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把新的认知策略运用于诗歌中,如把Lakoff与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Fauconnier与Turner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或概念交织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conceptual blending)运用于诗歌隐喻的释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本文试图在Lakoff和Johnson分析隐喻的概念投射和意像投射基础上,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英文诗歌,阐明诗歌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为更好的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打开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