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格局的改变以及利益分配调整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爆发。群体性事件因此也不断高发,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和谐带来诸多不利影响。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我国网民规模逐渐扩大,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网络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大型社交平台对热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例如,2012年人们熟知的微笑局长事件,正是由网民看到微笑的局长并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起的一场入肉搜索,形成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逐渐增大,政府在对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防范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本文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过程、形成机理以及主要因素构成,并且针对起重要作用的要素向政府提出建议策略。本文首先立足于104个案例的收集研究,以耗散结构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开放、非线性、远离平衡态以及涨落为理论框架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构建理论模型。其次,根据理论模型构建实证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意见领袖影响力、媒体关注度、地区和谐度、人员伤亡、政府回应态度、回应速度以及相对剥夺感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影响力呈相关关系,财产损失不相关。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以上变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相对剥夺感、政府回应积极程度、政府回应速度、地区和谐度以及媒体关注度。其中媒体关注度系数较低,也就意味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中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最大,其次为政府回应积极程度、回应速度、地区和谐度以及媒体关注度。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理中,远离平衡态以及非线性作用更为突出,是事件形成的动力因素,而开放和涨落是环境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远离平衡态以及非线性作用这两个方面向政府提出以下应对策略:第一,逐步实现社会公正,降低民众相对剥夺感。第二,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政府积极主动回应。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地区和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