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并分析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本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借鉴和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14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147例同期就诊非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并对14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类,通过中医内科专家四诊合参进行辨证研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再采用相应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病有影响的相关发病因素与各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9份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断未能完成,有效率为97%。其中病例组144例,对照组(未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47例。调查对象中男性119人,占总人数的40.9%,女性172人,占总人数的59.1%。2.将调查问卷内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年龄(OR=1.816)、BMI(OR=1.226)、女性绝经年龄(OR=1.121)、性别(OR=2.721)、家族脆性骨折史(OR=1.719)、ALP(OR=1.312)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牛奶饮用情况(OR=0.779)、睡眠质量(OR=0.783)、运动情况(OR=0.944)为骨质疏松保护因素,其余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相关性。3.本研究144例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证型分布依次为:肾虚血瘀证49(34.0%),肝肾阴虚证25(17.4%),气滞血瘀证52(36.1%),脾肾阳虚证10(6.9%),脾胃虚弱证8(5.6%)。4.不同中医证型患者BM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与脾肾阳虚型患者、肝肾阴虚型与气滞血瘀型患者间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AL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与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患者AL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睡眠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两两比较,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脾胃虚弱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三种证型间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间性别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女性患者绝经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和脾胃虚弱型女性患者绝经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间女性患者绝经年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BMI、女性绝经年龄、性别、家族脆性骨折史等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牛奶饮用情况、睡眠质量、运动情况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2.ALP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趋势,可以通过过检测ALP更好的了解骨代谢状态。3.病例组14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肾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是临床需要关注的常见中医证型。4.性别、绝经年龄、BMI、ALP、牛奶饮用情况、睡眠质量、运动情况等因素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