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用精确的数学定量分析或用非此即彼的二值定律来描述事物的类属界限。语言是认识的表达方式,认识的模糊性必然决定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日常语言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语言。语言的模糊性不但不影响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恰恰相反,正是词和句子的模糊性在交际中起了积极作用,才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模糊语言,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跨文化语用学主要研究跨文化语用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语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以语言应用、语用策略及语用意义的跨文化对比等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注重研究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动态的模糊语言的语用意义需要结合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乃至宗教信仰等的分析才能得出。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背景,着眼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的语言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文化比较,深入到模糊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来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对于语用学角度下的模糊语言研究来说,本文所关心的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如何恰当得体的使用和理解模糊语言,从而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受到学界对模糊语言功能的理论研究的启发,如扎德(1965),沙夫(1979),舍奈尔(1994),张乔(1998),Cheng, W. (2001)等对模糊语言功能的深入探讨,又鉴于跨文化语用学与模糊语言的紧密关系和目前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模糊语言功能进行研究的不足,本文从语用、认知等角度讨论了模糊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运用跨文化语用学相关的理论,如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跨文化研究(CCSARP)、社会语用互动原则(SIPs)、文化权重等对模糊语言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阐释了模糊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是怎样实现以及文化对它的影响。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本文提出模糊语言可发挥出如下功能:人际功能、交际功能、认知功能、阐释功能、自我调节功能、语境功能和文化功能。这对模糊语言研究的整体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