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原文本选自道教学术会议论文集《道教身份:历史,传承和仪式》(以下简称《道教身份》)。该书主要呈现了海外道教学者对中国道教文化理解以及对道教身份的相关研究。由于原文本节选自该论文集,如倪辅乾(Peter Nickerson)撰写的“Opening the Way”Exorcism,Travel,and Soteriology in Early Daoist Mortuary Practice and Its Antecedents论文,属于典型的学术文献,具有学术文本用词专业、语言风格正式、句子间逻辑性强的特征。从词汇层面看,原文本中出现较多专有名词和名词化结构,从句法层面上看,长难句及被动句的使用频繁。本报告的理论依据为韩礼德(Halliday)的语域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随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的功能变体就是语域,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语式是决定语言特征的三大情景要素,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引起语意的改变。因此使用语域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时,译者应先分析原文本在词汇句法层面表现出的语域特点,然后在翻译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本信息,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本的语域特征。译者认为,原文本是研究道教文化的学术型论文,这一语场决定了翻译时需要重视再现有关道教文化的术语涵义,为此译者采用了增译,意译的手段;因该翻译实践预设的读者对象为国内道教学者或是对道教文化感兴趣且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这一语旨要求在处理长难句和被动语态句式时需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采用转换、调整语序和分译的手段,以保障译文的可读性;单从原文本的语式来看,原文作者采用了较多的代词和连词,形成了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合理衔接,翻译时须做到这一语式特征的成功传译,可通过增译,意译与转换的翻译手段,以求逻辑清楚,传达这类学术文献的严谨性。本报告由项目介绍,原文本分析,理论概述,案例分析以及总结反思五个部分组成。项目介绍部分概括了翻译项目的背景,目的以及报告的研究意义。原文本分析部分包括原文本内容的介绍,原文本类型及其词汇、句法层面的特征。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语域理论的发展、语域理论三个变量的概念,语域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相关应用以及阐述了语域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可行性。第四章为案例分析部分,译者结合前文对原文本特征的分析,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角度出发,对怎样实现原文本中的词汇与句法的语域对等进行了讨论,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一些发现与不足之处。作为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应用于学术文本翻译的一次尝试,希望这一以韩礼德语域理论为指导的翻译实践报告可以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