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反讽的翻译策略。
反讽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而且是很多文学作品整体的写作风格。学者们已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反讽的翻译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而反讽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美学特征,对反讽的翻译直接影响到整部译作的质量。通过回顾对反讽翻译的少数已有研究,本文发现,不少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是不可译的,反讽修辞无法再现于译作中。反讽翻译依然是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研究反讽是否可译。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实用性文本的翻译及译者培训。该理论认为,目的决定手段。译者可以根据要达到的翻译目的,自主选择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自主决定原文本处于何种地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对等论,使译者摆脱传统的“对等”概念。该理论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扩大了文本可译性范围。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作只要达到了预期的功能,就是成功的翻译,因此,它为一些翻译策略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此外,该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表达型文本,表达功能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因此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保留原文本的美学或诗学效果,再现原文本的表达功能。
《围城》是杰出学者及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将其译为英文,该英译本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反讽不仅是《围城》重要的修辞手法,而且是整体的行文风格。本文意在运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围城》英译本中反讽的翻译策略进行详尽分析,考查该英译本是否同样达到了反讽的效果。
本文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英译本中的反讽翻译的实例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译者的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对原作者及其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忠于原作和原作者,力求再现原作的反讽效果,采取了纪实翻译策略,在译入语读者中创造一个陌生的世界,激发目标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反讽是可译的,译者保留了原作为实现反讽而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明喻、拟人、夸张、低调陈述、矛盾事物的相提并论等,使英译本同样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美学特征,实现了翻译的目的。本研究将对其它文学文本中的反讽翻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