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的、震荡运动,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是一种最常见、最广泛的运动障碍疾病,但只有少部分受到关注.在一项正常对照的流行病研究中,96%的受试者有临床可检测到的姿势性震颤,28%的受试者有中等程度的姿势性震颤.因为震颤病因较多、且较复杂,同时没有特异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指标,故临床诊断相对困难,且容易误诊.因此,震颤诊断仍是依靠全面的病史及仔细完整的查体.故此次研究通过对我院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门诊震颤患者进行现况研究,了解震颤病因,并总结常见震颤的临床特征,以期为此后门诊震颤工作的开展提供临床经验. 目的: 对我院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门诊震颤患者进行现况研究,对震颤临床特点及病因进行总结,以提高门诊震颤患者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为门诊震颤诊断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 方法: 连续收集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门诊自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间的震颤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记录完整的检查结果,并对患者进行震颤评估,重点记录震颤临床特征,进行随访,并分析震颤患者病因及临床特征,最后对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性别、病因构成比、常见病因所致震颤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患者共400例,其中男性173例(43.3%),女性227例(56.8%),男女之比1∶1.3,年龄14-87岁,平均发病年龄54.0岁,平均病程5.1年.随着年龄增长震颤发病人数增加,50-60岁组为发病高峰期,其次为61-70岁组和41-50岁组.各年龄段男女发病比例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χ2=9.878a,P=0.130). 2.震颤患者各年龄段疾病构成比不同:<40岁组以ET为主,且在20-40岁时为发病高峰期,共29例(25.4%);41-60岁组为各类震颤疾病高发年龄;60岁以上以PD为主,占比45.7%.ET、PD均在41-60岁呈发病高峰,比例分别为46.5%、53.0%. 3.震颤按临床表现形式分类,400例震颤患者中静止性震颤85例(21.3%),平均发病年龄59.7±9.8岁;动作性震颤137例(34.3%),平均发病年龄46.5±16.4岁;混合性震颤178例(44.5%),平均发病年龄57.3±12.5岁. 4.按震颤分布部位,肢体受累最常见,约84.2%,其中双上肢占50.5%;其他部位受累比例分别为:头7.3%,下颌3.0%,口唇2.8%,躯干1.7%,舌0.9%,颜面0.2%.在114例ET中96例(84.2%)肢体受累,上肢最多,共83例(72.8%);累及头部69例(60.5%);累及下颌及口唇部各3例(2.6%),没有单独累及口唇及下颌的ET患者.185例PD中没有单独累及口唇、舌及下颌的患者,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合并累及头及舌部的各9例(4.9%),累及下颌及口唇部的各8例(4.3%). 5.共总结14种病因,构成比排名前三位分别为:帕金森病185例(46.3%),特发性震颤114例(28.5%),心因性震颤23例(5.8%). 6.常见震颤病因与临床特点分析:ET没有急性起病的,PD急性起病的8例(4.3%),PT急性起病的13例(56.5%);ET合并家族史者30例(30/114,26.3%),PD合并家族史者10例(10/185,5.4%),PT合并家族史者3例(3/23,13.0%),其他PDS合并家族史者4例(32/400,8.7%);ET合并焦虑、抑郁者29例(25.4%),PD合并焦虑、抑郁者71例(38.4%),PT合并焦虑、抑郁者22例(95.7%),其他PDS合并焦虑、抑郁者26例(56.5%);ET画螺旋圈阳性者82例(71.9%),PD画螺旋圈阳性者148例(80.0%),PT画螺旋圈阳性者5例(21.7%),其他PDS画螺旋圈阳性者35例(76.1%);ET书写阳性者64例(56.1%),PD书写阳性者139例(75.1%),PT画螺旋圈阳性者5例(21.7%),其他PDS画螺旋圈阳性者32例(69.6%). 7.常见震颤病因临床形式分析:PD(185例):静止性震颤70例(37.8%);动作性震颤20例(10.8%);混合性震颤95例(51.4%).ET(114例):动作性震颤96例(84.2%),静止性震颤0例;混合性震颤18例(15.8%),其中合并静止性震颤共18例(15.8%).PT:混合性19例(82.6%),静止性及动作性各2例(8.7%);药物性PDS全部为混合性震颤,静止性震颤为主要震颤形式;PSP:混合性6例(66.7%),静止性震颤占主导地位;增强的生理性震颤、OT和DT均以姿势性震颤为主. 8.被误诊的共有25例(9.0%),其中20例被误诊为PD,包括1例生理性震颤,1例多系统萎缩,3例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6例心因性震颤,9例ET;3例被误诊为ET,包括2例心因性震颤,1例PD;还有2例心因性震颤被误诊为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结论: 1.震颤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发病高峰期为50-60岁,其次为61-70岁组. 2.震颤各年龄段男女发病无统计学差异;各年龄段发病病因不同. 3.共有14种病因,排名前三位的病因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心因性震颤. 4.震颤按临床表现形式分类,混合性震颤较多见,动作性震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为46.5±16.4岁. 5.在ET和PD中,ET患者头部受累较PD多,而PD患者下颌、口唇受累较ET多. 6.ET相对其他病因发病年龄小,平均46.6±15.9岁;病程长,中位数为6年;ET合并家族史比例较其他病因合并比例高(χ2=28.513a,P<0.05). 7.PT急性起病率及合并焦虑抑郁率最高,而画螺旋圈及书写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病因组. 8.PD中混合性震颤多见,静止性震颤为主要震颤形式;ET中动作性震颤多见,且为主要震颤形式.PT混合性震颤多见,无明显主要震颤形式;PSP及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均为混合性震颤,且静止性震颤为主要震颤形式,在此次研究中,氟桂利嗪引起药物性震颤最多见;增强的生理性震颤、OT以及DT均以姿势性震颤为主. 9.ET、PD、PT容易被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