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患儿血生化结果对内镜下疾病活动阳性预测分析及不同神经分化诱导状态下hUC--MSC对HIBD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克罗恩病患儿血生化结果对内镜下疾病活动阳性预测分析1
  目的:探讨血生化结果与CD患儿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以期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9.04确诊的儿童克罗恩病患儿,根据PCDAI进行临床严重度评分,分为轻度活动期和中/重度活动期两组,对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一般情况分析,发现轻度及中重度活动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初体重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病程上中重度患儿明显较轻度活动长(P=0.03);通过对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腹痛、腹泻及体重下降是儿童CD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且中重度活动组患儿在体重下降上较轻度活动组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常见临床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中重度活动组患儿白蛋白(37.34±5.65vs.33.00±6.23,P=0.022)、血红蛋白(107.00±14.89vs.92.04±17.94,P=0.007)、RBC(4.38±0.53vs.3.94±0.73,P=0.041)水平较轻度活动组显著下降,而血小板(387.59±130.13vs.492.75±132.77,P=0.016)、血沉(44.47±24.52vs.75.50±36.36,P=0.005)明显升高较轻度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内镜下病变部位、粘膜及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与轻度活动期患儿相比较,中重度患儿更可能出现全结肠受累,直肠受累情况也明显多见,病理表现上更容易发现溃疡、鹅卵石征、节段性病变、肉芽肿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表现;治疗方案上,两组患儿无明显差异;而分别通过PCDAI、SES-CD与临床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发现PCDAI预测CD患儿内镜下活动性的准确性较高,SES-CD与PCDAI、Hb中度相关,与RBC、ALB、ESR低度相关。
  结论:儿童克罗恩病患儿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体重下降、ALB、Hb、RBC、PLT、ESR水平在疾病活动度分级上具有重要意义,PCDAI、Hb水平可作为预测内镜下活动度的敏感指标。
  第二部分不同神经分化诱导状态下hUC-MSCs对HIBD大鼠神经修复作用及机制探讨2
  目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移植可以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神经修复,但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以优化移植并提高治疗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法:(1)hUC-MSCs进行神经分化、去分化、再分化诱导,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对其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建立HIBD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第五天,脑立体定位仪下侧脑室注射移植组细胞(hUC-MSCs、Dif、De-Dif、Re-Dif),通过水迷宫、Object-in-place行为学实验检测四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新事物探索能力;对hUC-MSCs、De-Dif进行全基因GO分析、KEGGpathway分析;对两组细胞差异基因、RARs基因进行分析;(2 )根据前期已成功建立hSDF-1α低表达(SihSDF-1α)、hSDF-1α过表达(AdhSDF-1α)细胞系,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
  结果:(1)正常hUC-MSCs、Dif、De-Dif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或细长针尖样,漩涡状生长,细胞生长迅速;而Re-Dif则呈现明显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2)通过全基因表达聚类分析,hUC-MSCs与De-Dif一致高表达、低表达大多数基因,其基因表达模式最为接近;(3)Morris水迷宫实验,将Sham(n=10)、PBS(n=9)、hUC-MSCs(n=9)、De-Dif (n=9)移植入HIBD模型大鼠,检测其对HIB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在第一天,四组大鼠的路径长度或逃避潜伏期未见显著差异,P>0.05,第2-5天的隐藏平台训练,De-Dif组找到平台所需的时间最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De-Difvs.hUC-MSCs),在第6天的平台探索测试中,De-Dif组的发现平台的频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001,PBSvs.hUC-MSCs,De-Dif;P=0.002,hUC-MSCsvs.De-Dif),表明De-Dif较hUC-MSCs发挥更明显的改善HIBD大鼠学习能力改善;(4)通过Object-in-place实验,hUC-MSCs、Dif、De-Dif、Re-Dif移植组较PBS组大鼠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BSvs.hUC-MSCs,Dif,Re-Dif;P=0.000,PBSvs.De-Dif),但De-Dif具有更明显的探索能力(P=0.0017,De-Difvs.hUC-MSCs;P=0.005,De-Difvs.Dif;P=0.025,De-Difvs.Re-Dif),表明De-Dif细胞移植对HIBD大鼠神经修复能力更强;(5 )对hUC-MSCs、De-Dif进行全基因GO分析、KEGG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hUC-MSCs经去分化诱导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缺氧调节过程,且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CXCR趋化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6 )对两组细胞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发现CXCL12是hUC-MSCs、De-Dif之间差异最大的基因,RT-PCR验证了这一结果,表明去分化过程介导SDF-1α基因差异表达,可能参与了De-Dif的生物学功能;(7)对两组细胞RARs基因进行分析,与hUC-MSCs相比,De-Dif组中RARα较低表达(P=0.030),RARβ的表达量则明显高于hUC-MSCs组(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ARγ表达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通过esternBlot对两组细胞RARβ水平进行验证,发现De-Dif组RAR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hUC-MSCs组(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RARβ可能参与De-Dif生物学功能;(8)根据前期研究,成功建立hSDF-1α低表达(SihSDF-1α)、hSDF-1α过表达(AdhSDF-1α)细胞系,通过WesternBlot检测RARβ表达,发现RARβ在两组中表达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1)hUC-MSCs可成功进行神经分化、去分化及再分化诱导;去分化hUC-MSCs具有更强的促HIBD神经修复作用;(2)去分化hUC-MSCs重编程差异表达SDF-1α、RARs基因,可能在调控HIBD神经修复作用机制上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第一部分IKBKB点突变小鼠的建立及对免疫学表型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目的:课题组前期收治一例来自近亲婚配家庭的IKBKBc.1183T>C,p.Y395H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现为自幼反复感染、慢性腹泻、生长发育落后的联合免疫缺陷病(CID);其外周血T、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受损。与以往确诊的IKBKB缺陷病例不同的是,该患儿病情较轻,生存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已经18岁)明显长于全球确诊的其他患儿
学位
期刊
报纸
第一部分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背景: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DC)是由于端粒维持缺陷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与DC相关的免疫缺陷可导致过早死亡,但DC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和分子特征尚未被详细描述。  目的:分析我院就诊的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端粒相对长度、基因突变位点信息以及详细的免疫学表型,旨在为DC患
学位
报纸
报纸
报纸
期刊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