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期,中央政府多从边防、民族团结等角度考虑西北问题,对西北的经济社会建设关注较少。在抗战背景下,东北地区先后失陷,中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国人将目光转向了广袤的西北地区,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纷纷发表开发西北的言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再加上舆论的推波助澜,一时间“西北开发”的声浪响彻神州。国民政府要员及各种考察团络绎不绝地来到西北,对西北地区进行考察。国民政府还通过大量开发西北的提案,将开发西北的国家战略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门户和经济文化中心,被国民政府确定为抗战建国的重要基地并予以高度重视,这就为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此时的陕西刚刚经历了三年大旱,百业待兴,振兴农业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农业科技在传统农业生产向近代农业生产转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发展陕西农业需要走科技道路。而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引进、吸收与传播的主体,因此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陕西农业科研机构初创于清末民初,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发展。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农业科研机构从规模和水平上都达到了近代的高峰。从机构的属性上看有:国民政府中央农事单位在陕设立的分支机构、陕西省政府筹建的各类农事机构、高校附属农场及社会名流自设的农事试验场。沦陷区科研院所、高校内迁入陕,带来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这进一步提高了陕西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抗战时期,经过科研机构,特别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陕西的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产量都达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各农业科研机构以农作物增产为目标,围绕棉麦改良展开试验工作,通过良种的培育、耕作方式的改进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试验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促进了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农业的转变。通过陕西省系统的农业推广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将试验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间接地支援了抗战事业,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为陕西农业进一步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创造了必要的科研条件,为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