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ITD突变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筛查FMS样酪氨酸激酶3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 ITD)的发生率,探讨FLT3-ITD突变与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临床收集284例初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的骨髓液,分离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并提取基因组DNA。使用PCR技术扩增FLT3基因的14至15号外显子区域,对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凝胶成像系统观察是否有阳性产物条带。比较FLT3-ITD突变阳性和FLT3-ITD突变阴性患者之间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各项临床资料的异同,分析FLT3-ITD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28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共检出58例(20.4%)患者携带有FLT3-ITD突变,其中13例形态学诊断为M1,10例为M2,11例为M3,24例为M5,FLT3-ITD突变与M1亚型的AM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98例正常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检出24例携带有FLT3-ITD突变(24.5%)显著高于其它核型中的检出率(P<0.05)。与FLT3-ITD突变阴性的患者相比,FLT3-ITD阳性的患者其初发时白细胞计数更高(P<0.05),但其他指标如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和骨髓幼稚细胞比例等无明显差异(P>0.05)。FLT3-ITD突变的患者CR率仅有61%,低于无突变的患者(P<0.05);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整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无突变的患者(P<0.05)。结论: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常见,尤见于正常核型患者。携带有FLT3-ITD突变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差,是较强的预后不良因素第二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NPMl基因突变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筛查核磷蛋白(Nucleoplasmin,NPM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探讨NPM1基因突变与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临床收集284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的骨髓液,分离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并提取基因组DNA。使用PCR技术扩增NPM1基因的12号外显子区域,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应用突变阳性的产物制备标准品质粒。同时制备内参照基因ALB的标准品质粒,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标准品的PCR荧光强度,绘制NPM1基因与ALB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采用相同的体系与条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患者中筛查NPM1突变的情况。比较NPM1突变阳性和NPM1突变阴性患者之间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各项临床资料的异同,分析NPM1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28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共检出51例(18.0%)患者携带有NPM1突变,包括46例A型突变,3例B型突变和2例D型突变。按形态学13例形态学诊断为M1,6例为M2,3例为M3,1例为M4,28例为M5,NPM1突变与M1亚型的AM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98例正常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检出29例携带有NPM1突变(29.6%)显著高于其它核型中的检出率(P<0.001)。与NPM1突变阴性的患者相比,NPM1阳性的患者其初发时白细胞计数更高,年龄较大,CD34的比例较低,且骨髓幼稚细胞比例较高(均P<0.05)。其他指标如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无明显差异(P>0.05)。NPM1突变的患者CR率仅有88.2%,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与无突变的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只有在正常核型患者中,按照FLT3-ITD和NPM1突变情况分为NPM1+/FLT3-ITD-、NPM1+/FLT3-ITD+、NPM1-/FLT3-ITD-和NPM1-/FLT3-ITD+这四组进行比较,CR率和生存期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PM1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较常见,在正常核型患者中的比例更高。携带有NPM1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第三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CEBPa基因突变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筛查CAAT增强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 CEBPa)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探讨CEBPa基因突变与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临床收集284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的骨髓液,分离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并提取基因组DNA。将CEBPa基因分为两个部分使用PCR技术分别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对于测序结果难于判断的病例重新进行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菌后挑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比较CEBPa突变阳性和CEBPa突变阴性患者之间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各项临床资料的异同,分析CEBPa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28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共检出40例(14.1%)患者携带有CEBPa突变,其中检出双突变的有19例,检出单突变有21例。按照形态学分类,有1例诊断为M1,22例为M2,1例为M3,1例为M4,9例为M5,CEBPa突变与M2亚型的AM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98例正常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检出30例携带有CEBPa突变(30.6%)显著高于其它核型中的检出率(P<0.001)。与CEBPa突变阴性的患者相比,CEBPa阳性的患者其初发时白细胞计数较低(P<0.05)。其它指标如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和骨髓幼稚细胞比例等无明显差异(P>0.05)。CEBPa双突变的患者CR率达到91.7%,CEBPa单突变的患者CR率达到85.7%,与无突变的患者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正常核型患者中,CEBPa双突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 CEBPa单突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整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无突变的患者(P<0.05)。结论:CEBPa突变主要出现在正常核型的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携带有CEBPa双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第四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c-kit基因突变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核心结合因子(core binding factor, CBF)白血病患者中筛查c-kit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探讨c-kit基因突变与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从临床收集284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的骨髓液,根据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结果筛选出CBF AML患者样本,分离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并提取基因组DNA。使用PCR技术分别扩增c-kit基因的8号外显子和17号外显子,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比较c-kit突变阳性和c-kit突变阴性患者之间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各项临床资料的异同,分析c-kit突变对CBF AM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28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有57例患者为CBF AML,其中17例(29.8%)患者携带有c-kit突变。c-kit突变与CBF AM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突变类型包括:8号外显子突变的有6例,D816V突变有4例,D816Y突变有2例,D816H突变有2例,N822K突变有3例。按照形态学分类,有14例为M2,1例为M4,2例为M5。与c-kit突变阴性的患者相比,c-kit阳性的患者其发病年龄较低(P<0.05)。其它指标如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和骨髓幼稚细胞比例等无明显差异(P>0.05)。c-kit突变的患者CR率仅有58%,与c-kit野生型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 c-kit突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整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无突变的患者(P<0.05)。结论:c-kit突变是CBF AML患者特有的突变,携带有c-kit突变的患者预后较无突变的CBF AML患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