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国内语言学家以隐喻为核心,进行了系统的评述。1980年,Lakoff&Johnson合著的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研究转向为认知方向,打破传统隐喻的观念,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为隐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向。众多中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概念隐喻研究中存在矛盾,即概念隐喻的运用涉及一定的逻辑思维形式,这种逻辑思维形式未体现出在中国传统类比思维发展出来的一种需要运用两个命题进行比较的隐喻,我们称之为类比隐喻。
国内外对概念隐喻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类比思维、类比推理及类比隐喻研究较少。本文在原有的概念隐喻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对新的隐喻概念——类比隐喻展开研究,澄清其为汉语言典型的隐喻逻辑思维和隐喻推理模式,建立直觉思维的类比推理范式,在认识上推测两方背后事理有相对应的一面,也为利用类比隐喻研究西方语言打下基础。研究类比隐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有汉语特色、特殊性,更多在于类比隐喻本质体现出隐喻的普遍性。在中国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包括语言研究在内,中西方文化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都是为我所用的资源。
《红楼梦》,是有汉语言表达特色的代表之作,红楼梦诗词形式对仗,语言优美,包含了大量的类比隐喻表达,本文拟以红楼梦诗词为例,研究类比隐喻的分类、操作方式和解读机制。近年来,国内外从隐喻修辞、概念隐喻等角度对《红楼梦》的研究数不胜数,但传统隐喻及概念隐喻研究汉语语料具有其局限性,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民族特点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等问题了解较少,因此在研究上难免会背离中国社会背景,偏离实际。从类比隐喻角度研究其诗词属于创新方向,同时也为今后国内外隐喻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文拟从隐喻的文献史梳理中确定概念隐喻的共识性特征,即相似,以此为基础,确认隐喻在语言层面的体现方式,即类比。国外的哲学研究集中在一个实体“是什么”的本质研究,中国哲学更为关注如何以递进关系以实例为佐证,阐明这种实体的内涵研究。因此,汉语多类比,目的在某实体或者某事物的框架明晰,对于类比隐喻解读的关键在于某事物、某现象的属性提取。本文在中西方概念隐喻研究的丰硕成果基础上,拟在认知语用视角下,在格式塔理论基础上,采用“类-属”联结的分析方法,澄清类比隐喻中属性操作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以红楼梦诗词为语料,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探讨类比隐喻的机制研究。
国内外对概念隐喻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类比思维、类比推理及类比隐喻研究较少。本文在原有的概念隐喻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对新的隐喻概念——类比隐喻展开研究,澄清其为汉语言典型的隐喻逻辑思维和隐喻推理模式,建立直觉思维的类比推理范式,在认识上推测两方背后事理有相对应的一面,也为利用类比隐喻研究西方语言打下基础。研究类比隐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有汉语特色、特殊性,更多在于类比隐喻本质体现出隐喻的普遍性。在中国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包括语言研究在内,中西方文化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都是为我所用的资源。
《红楼梦》,是有汉语言表达特色的代表之作,红楼梦诗词形式对仗,语言优美,包含了大量的类比隐喻表达,本文拟以红楼梦诗词为例,研究类比隐喻的分类、操作方式和解读机制。近年来,国内外从隐喻修辞、概念隐喻等角度对《红楼梦》的研究数不胜数,但传统隐喻及概念隐喻研究汉语语料具有其局限性,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民族特点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等问题了解较少,因此在研究上难免会背离中国社会背景,偏离实际。从类比隐喻角度研究其诗词属于创新方向,同时也为今后国内外隐喻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文拟从隐喻的文献史梳理中确定概念隐喻的共识性特征,即相似,以此为基础,确认隐喻在语言层面的体现方式,即类比。国外的哲学研究集中在一个实体“是什么”的本质研究,中国哲学更为关注如何以递进关系以实例为佐证,阐明这种实体的内涵研究。因此,汉语多类比,目的在某实体或者某事物的框架明晰,对于类比隐喻解读的关键在于某事物、某现象的属性提取。本文在中西方概念隐喻研究的丰硕成果基础上,拟在认知语用视角下,在格式塔理论基础上,采用“类-属”联结的分析方法,澄清类比隐喻中属性操作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以红楼梦诗词为语料,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探讨类比隐喻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