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回魂者》中恶作剧形象的后印第安思想解读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val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拉德·维兹诺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曾两度摘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维兹诺在其创作中巧妙地结合了印第安传统文化和后现代思想,关注美国印第安人的命运,塑造了一众经典的恶作剧者形象,展现了美国印第安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回魂者》(Chancers, 2000)是维兹诺20世纪完成的一部恶作剧者小说。故事以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大学为背景展开,一群美国本土裔的太阳舞者就归还本土裔的遗骸并复活本土裔人民这一事件与圆舞者作斗争。
  本论文试图运用维兹诺提出的“后印第安”理论,对维兹诺小说《回魂者》里的恶作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维兹诺提出的“生存抗争”,“混血”,“口述传统”等词的定义,试图探究维兹诺是如何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后印第安恶作剧者形象,借此来解构白人主流社会下所塑造的刻板印第安人形象,颠覆了白人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学及文化的主流话语权,实现了本土裔人民的生存抗争。
  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杰拉德·维兹诺、《回魂者》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对维兹诺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介绍了维兹诺的后印第安理论;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借《回魂者》的恶作剧形象分析后印第安理论中的生存抗争思想。其中,雪松鸟作为叙述者,创造了讽刺性的本土裔故事,借此颠覆白人对印第安故事中本土裔人民的缺场;借太阳舞者批判传统文化,塑造一个丑化的、暴力的印第安恶作剧者形象,质疑了“终极信条”,体现维兹诺对印第安传统的反思与回归;借玫瑰教授来代表圆舞者恶作剧形象,否定白人以血缘确定本土裔身份的规定,以此来挑战白人统治权威,从而实现了当代美国本土裔群体的生存抗争。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揭示维兹诺创作的恶作剧形象是为了呈现挣扎于印第安和白人文化之间的当代后印第安战士是如何摆脱印第安传统的羁绊,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范围内开拓出新的生存空间,构建出新的后印第安身份,实现了本土裔在场。该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维兹诺对本土裔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对印第安生存抗争的书写,从而加深对维兹诺创作主题与思想的理解。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贯穿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跨越地域局限的信息通讯技术蓬勃发展,QQ、Facebook、微信、微博等各种多媒体社交软件应运而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然而,在众多社交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微信这一社交软件脱颖而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微信软件功能多样,范围小到日常琐事沟通,大到进行微商赚钱,用户可以在微信聊天中发送音频,图像,文字,文件,招聘信
学位
修正性反馈指教师或会话者对学习者的错误做出的回应,是近年来语言习得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修正性反馈对词汇、语法、语用等语言习得不同方面的作用,而鲜有研究将修正性反馈引入语音领域进行研究。首次将修正性反馈引介至二语语音习得领域的是Saito&Lyster(2012a),之后便陆续出现了一批对修正性反馈在二语语音习得领域的应用潜力、适用语境和互动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
跨语言相似性被认为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言语学习模型(SLM)与二语感知同化模型(PAM-L2)认为二语与一语的语音和音系相似性将决定二语学习者感知与产出目标语的方式。然而,学界对于如何测量跨语言语音相似性存在着争议;以往的研究常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各方法的推断甚至相互矛盾。这种不一致性严重影响了对PAM-L2和SLM的解读与论证。  迄今为止,已有文献对于各相似性推断方法的对比研究十分
Wh-问句是句子的基本结构之一。纵观30年的wh-问句研究发现,wh-问句研究主要聚焦以下问题:主/宾或论元/非论元加工不对称,wh-问句习得的难度顺序和一语迁移。但这些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或有相互冲突的地方,甚至在同一研究中,理解任务和产出任务产生的结果亦不尽相同。关于主/宾加工不对称,一些研究支持Stromswold(1995)题元管辖假说;另一些研究则支持O’Grady(1997)计算复杂度假
学位
格温多林·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1917-2000)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非裔美国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非裔美国诗人之一。作为一名社会诗人,她写了很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诗歌,包括《黑人英雄》、《酒吧里的快乐小伙》以及诗集《安妮·安伦》。目前为止,对其战争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形式、女性主义和空间叙事等视角。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探讨布鲁克斯战争诗歌的心理创伤主题。  
近些年来,《归去来兮辞》的研究呈下降趋势,且多侧重传统文艺理论框架下的语义解读。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在文体学研究认知转向的背景下,运用认知语法的话语分析理论解读《归去来兮辞》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Langacker认知语法和话语关系的理论认为,认知语法和话语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知语法是基于使用的语法,语言单位是人类实际话语中反复出现的部分通过心理固化和规约化而加强的
作为第一部系统并且完整的法律翻译,《万国公法》对近代国际法传入中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翻译界对该书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译者并将关注点集中在词汇方面,而忽略了读者群体对译作产生的影响。任何一部译作想要获得成功,前提是要能被读者所理解与接受,这必然要考虑读者的期待。  故本文以读者期待视野为视角,从文学期待视野的语言、文学体裁层面和生活期待视野的文化层面来解读《万国公法》中的翻译现象以及策略,进而探析
学位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备受语言学家关注。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建立语篇连贯是非常必要的。之前关于语篇连贯的研究多是从语域衔接理论,言外行为理论,宏观结构理论,这些理论并没有严格区分衔接和连贯理论,也没有为连贯研究提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联结主义认为语言加工和处理是以并行分布的方式进行语言节点或语言单位之间不同的联结。句子单元并不能提供许多信息,但是句子单元间互相联合的模式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互联网技术和影视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外联合摄制的中国题材系列纪录片不断增多。2017年,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江苏卫视和BBC世界新闻频道同步播出。该片讲述中国各地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及建设与发展现状,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中国形象和中国魅力。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领域对该片的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做了研究。但目前鲜见该
《推销员之死》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城市化进程与个人失败之间的扭曲关系。美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建立在牺牲无数小人物,如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似的梦想的基础之上。1949年,作品一经问世,创下连演742场的骄人记录,为米勒赢得三项大奖,确立了其国际声誉。这三个重要的奖项,证实了《推销员之死》在20世纪美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该剧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