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的美国人》中的越南形象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雷厄姆·格林因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而蜚声当代文坛。其中,《文静的美国人》就是这样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它不仅成功预言了即将到来的越南战争,还尖锐地指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所推行的霸权政策必将遭到彻底的失败。在小说中,格林用他生动地表现力完美再现了二战后新旧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利益冲突,真实还原了当时越南国内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在这样一个故事背景下,格林描述了一个被边缘化的越南形象。尽管这样一个形象并没有得到充足的描写和说明,但书中所描写的这样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异域风情的东方形象仍然吸引了不少读者的注意力,使得他们更为迫切的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东方的一切。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其故事本身还是从故事外的现实世界,都展示了部分越南的真实现状。除此之外,格林对美国插手越南的民主主义运动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预言其注定遭到失败。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文静的美国人》这部小说能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本论文从越南形象出发,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越南在“格林之原”上沦为“他者”的原因以及作者创作这样一个形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价值观。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介绍,主要介绍了格雷厄姆·格林本人及其作品,以及国内外对格林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从小说中的形象出发,概括了小说中沉默顺从、落后压抑、无知冷漠的越南形象,并指出作者对这一形象的矛盾态度:一方面,由于作者身上极强的社会意识形态烙印,他以一个欧洲人的身份观察越南时不免透露出一丝优越感;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特殊而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使得他在描述越南时又表现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第三章探究了越南形象建构背后的后殖民主义思想。这一章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出发,借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之观点来分析格林创作该形象背后的所隐含的价值观,揭示了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意识:越南形象被剥夺话语权,集体沦为沉默的“他者”。第四章从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进一步说明,格林在创作这一越南形象时,仍然遵循的是欧洲中心主义,甚至格林这一创作行为本身,也是在帮助传播固化这样一种西方文化霸权。第五章为总结。结论指出,尽管格林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使得他对于第三世界产生同情和理解,但深植于格林意识里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和西方文化霸权使得格林笔下的越南形象仍没有逃脱旧时殖民主义作家的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其他文献
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好听的话”。委婉语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在人们生活交际中充当着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促进了交际有效顺
对于当代油画来讲,我们必须超越写实与非写实的评价标准和欣赏品味,进入到艺术的本质层面上进行探讨,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新路。油画语言的独特性体现于绘画语言的视觉新意、视觉形象转化、材料的独特性、油画语言的书写感等一系列特质之中。  从传承的角度看,我们不仅应该对油画材料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也应该对其化学性质有所掌握。如从早期的墙体湿壁画,一直到树脂材料的发明使用,是油画得以从墙上转移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石黑一雄的作品一直以含蓄隐晦、言辞扑朔迷离而著称,正如拉什迪所说,“在小说平静压抑的表面下尽是暗潮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催生了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矛盾纠纷案件激增的社会现实和司法困境,客观上使得“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大调解的司法格局长期存在,同时也使得法
摘要:针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应考虑用人需求,课程的设置应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结合当前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使用商务英语信函进行沟通已经成为经济贸易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索赔类商务英语信函主要是通过双方的书信往来就双方商品贸易和服务中出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其代表作品《红字》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霍桑的研究在英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