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城市职能逐渐脱离工业化生产的单一定位,转向以人居环境建设、生产和生活综合服务为重点,原有工业用地格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一方面,城市内部工业用地占比过高,且存在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城市存量工业用地亟待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城市职能逐渐脱离工业化生产的单一定位,转向以人居环境建设、生产和生活综合服务为重点,原有工业用地格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一方面,城市内部工业用地占比过高,且存在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城市存量工业用地亟待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型。本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选取2010-2020年为研究时间段,对城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在整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并阐释了理论基础;然后,从转型特征、转型模式、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出发,分析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政策建议,对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及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转型结构特征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在面积、数量和偏好方面存在差异。第一,转型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差异显著,工业用地的面积最大,公用设施用地的面积最小;第二,转型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数量也有较大差异,工业用地的地块数量最多,物流仓储用地的地块数量最少;第三,存量工业用地向居住用地、工业用地转型时,多以大面积集中式开发为主,转型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时,偏好于面积较小的存量工业用地。(2)从转型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在空间位置上存在较大差异。居住用地主要位于距离城市几何中心较近的圈层,随着与几何中心距离的增大,转型面积逐渐减小,在第四扇区达到最大密度峰值;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相反,主要位于距离城市几何中心较远的圈层,随着与几何中心距离的增大,转型面积逐渐增大,在第五扇区达到最大密度峰值;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中心城区分布较均匀,在第二扇区达到最大密度峰值。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分布在离城市几何中心较近的圈层,绿地与广场用地分布在离城市几何中心较远的圈层;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都分布在距离城市几何中心较远的圈层。(3)从转型模式来看,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主要分为开发式转型、改造式转型和保护式转型三种模式。开发式转型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一定的补偿措施,将该地块从原使用权人手中收回,然后基于市场化的出让方式重新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新使用权人,由新使用权人进行居住、商业等功能开发;改造式转型主要是保留原工业用地类型,通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和引进新兴产业,提高产业能级,优化用地布局,达到增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保护式转型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或一定的补偿,将存量工业用地从原使用权人手中收回,然后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将用地转变为公共服务用途。(4)从影响因素来看,在10%统计水平内,显著性因素从强到弱分别为工业发展是否受政策限制、距城市中心距离、是否开发区内、企业产值、企业成本和企业规模。这一结果验证了企业条件、位置条件和政策条件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影响。其中,工业发展是否受政策限制、是否开发区内、企业成本和企业规模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有正向影响;距城市中心距离和企业产值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有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武汉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1)建立用地评价体系,明确转型目标范畴;(2)强化绿色城市建设,增大公共设施比例;(3)借鉴转型模式经验,科学编制转型规划;(4)关注转型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实施调整。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列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践行“全人发展”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良好的体育行为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影响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体育学习态度无疑是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教学方法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适宜的学习动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05年,农业税废止以后,我国进入以工补农的阶段,我国建立了分税种、分类型、分区域的惠农税收政策体系和税务服务体系。税收优惠政策是利用税收杠杆引导资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就业的关注,要更加优先保障居民就业,想方设法稳就业、扩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就业人员待遇及权益。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中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因此研究和引导农村居民就业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农村居民如何实现就业,实现怎样的就业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西南五省(市、区)位于我国西
现代化进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扩散性和跨域性不断增强,在信息化的推波助澜之下,其发生频率之高和辐射范围之广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成为导火索,诱致一系列的社会系统性风险,促使人类跨越“个人—群体”的既定范围,开启社会、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崭新问题域和危机域,造成了社会系统以及内外关系的非稳态与失衡。面对社会治理生态发生的剧烈变革,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关系着人类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产品稀缺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福祉,如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纳入民生范畴,而把握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鼓励使用数字技术在疫情中发挥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有效应对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推进我国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社区治理智能化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颁布了系列相关政策文本。1999年4月,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发布《全国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提升广大乡村地区生态文化服务价值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把握乡村生态文化服务价值变化规律,制定乡村生态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对策,能够对地方政府开发乡村生态产品、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当前,有关乡村生态文化服务的研究不充分,生态文化服务研究视角集中在
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无锡市华润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基于当前改造需求,为解决下垫面透水性差、管网排水能力不足以及景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下垫面更新,并优化设计场地径流组织,因地制宜地设计了海绵设施,对相应配套功能进行升级。该小区经过海绵化改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4%提升至55%,解决了小区内涝问题。此工程经验可为同类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及内涝防
大黄素被认为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糖尿病、抗癌和抗纤维化作用,并被临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脑炎、鼻咽癌和糖尿病白内障。同时,大黄素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也疗效可观。作者综述了大黄素在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