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狭鳕是一种经济较高的冷水性中下层鱼类,是鳕科中重要的种类,是全球性渔业中单一品种产量最高的捕捞品种之一,目前其全年捕捞量达到300万吨。我国从1986年开始从事狭鳕捕捞,前期在中白令海公海,后因中白令海公海狭鳕资源匮乏,实行禁渔,转至西白令海俄罗斯专属经济区进行狭鳕捕捞。目前西白令海狭鳕资源量尚可,还有一定的上涨趋势,但是我国在该渔场的捕捞配额较少。由于近几年,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可作业渔场不断减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西白令海狭鳕渔场作将有利于缓解我国大型拖网加工渔船的生产压力。我国在狭鳕方面的研究处于落后的状态,特别是渔场学与海洋环境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通过采集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在西白令海捕捞狭鳕的捕捞数据分析渔场产量的时空分布和重心分布,计算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并进行标准化,拟合基于渔场平均海表面温度的渔获量变动模型,为我国狭鳕捕捞提供一定的科学技术支持。依据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大型拖网加工渔船2013—2016的生产数据以及NOAA海表温度SST,通过统计捕捞产量在时空分布的情况,计算和分析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情况,并用DPS软件中最小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分析渔场产量重心变化情况;计算名义CPUE,时间(年和月)、空间(经度和纬度)和捕捞因子变量(船舶吨位、网位、拖速和曳纲长度)以及环境因子SST构建GLM模型,将GLM模型中参数显著的解释变量加入GAM模型进行名义CPUE标准化;建立基于海表温度的狭鳕渔获量变动模型,分析狭鳕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SST之间的联系。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狭鳕产量的时空分布,空间上经度对于狭鳕捕捞量的影响较为显著,时间上月份对狭鳕捕捞量的影响也较为显著。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在纬度范围内(61.0°—61.5°N)产量均达到了年产量的40%以上,2016年在61.5°—62.0°N范围内产量达年产量的80%以上,经度上作业范围大致为176.5°—180.0°W,产量较好的范围大致为177.5°—179.0°W,在178.5°—179.0°W范围内,2015年和2016年的产量达到了年产量的50%以上,捕捞最适范围为61.0°—62.0°N、177.5°—179.0°W。2013年最佳捕捞月份为11月;2014年最佳捕捞月份为10月;2015年最佳捕捞月份为6月和7月;2016年最佳捕捞月份为6月,其最佳捕捞月份大致为6—11月份。(2)狭鳕的重心渔场分布范围大致为60.7°—61.6°N、177.2°—178.3°W,纬度上总体无明显的变化趋势,2014年为最南端;经度上总体承往西偏移的趋势,但是偏移范围不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月、11月、12月为一类,6月、7月为一类,8月与9月分类结果均在两类中出现,总体而言可以看出产量重心位置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3)时空因子和拖网因子以及环境因子共同构建GLM模型,发现空间因子(经、纬度)、曳纲长度、拖速和渔船吨位对CPUE的影响不显著,将年、月、网位和环境因子SST逐一带入GAM模型中,发现时间因子年效应对CPUE影响最大,其方差贡献率为36.4%,占了模型总体方差贡献率的80%,2013-2016年渔场CPUE变化巨大,随年份的推移,CPUE有增高的趋势;6-9月CPUE随月份下降10月份达到高峰,11-12月逐月下降;空间方面上对CPUE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渔船作业范围的限制;拖网因子中网位对CPUE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34-60m范围内,网位对CPUE的影响保持平缓,60m之后随网位升高而降低;环境因子SST对CPUE影响也显著,在0-7℃CPUE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7-11℃之间,波动变小。(4)通过假设SST对狭鳕资源丰度月间的变动有着重要影响,建立基于SST的狭鳕渔获量变动模型,发现渔场平均SST的升高对渔获量呈现正影响。海表温度作为环境因子的重要指标,与捕捞努力量共同决定了该月份狭鳕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动,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狭鳕的资源状态越好和渔获量越高。根据模型对渔场最大可持续产量和捕捞努力量进行模拟,发现大型拖网加工渔船投入在该海域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均为达到最大可持续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