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的本体重建》(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的主体构成部分,为不同时期的学者所重,并催生出大量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中外文化与学术交流不断深入,中外学者对儒家哲学思想价值的挖掘及体系构建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这对推动中西哲学对话,促进文明互鉴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其中,美国著名学者成中英所著的《儒家哲学的本体重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系统地诠释了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和脉络体系,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此,本文节选该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章节作为翻译实践的素材,并对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讨,最终形成本实践报告。鉴于儒家哲学有着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独特性和优势,可说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的文化自信的高度统一,因此,对这一类哲学类学术文本的翻译有着特殊的要求。笔者采用美国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安乐哲的典籍翻译观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安乐哲的翻译观是基于大量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实践而形成的“重视中西方哲学差异”、“自觉的诠释性翻译”、“重视语境”等一系列翻译观点。这些观点对儒家哲学著作的翻译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在报告中,笔者对所选文本进行了文本分析以及翻译方法探讨。在词汇层面,笔者主要探讨了原文文本中承载中国哲学内涵词汇的翻译问题。针对中国哲学概念词汇,笔者更多地倾向于意译与注释的配合使用。关于中国历史典故衍生词汇的翻译问题,笔者提出灵活增译的策略。在句法层面,笔者重点关注文本中平行结构的翻译问题,认为需重点考虑如何传达其辩证内涵;此外,对引用自中国哲学典籍的完整语句,笔者主张意译为主,同时对句中的哲学概念辅以注音和注解。在语篇层面,笔者认为需首先明确原文本的语篇话题,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其译文的一致性;其次,针对话题转换标记的翻译问题,笔者主张应根据语境灵活使用减译翻译技巧的策略。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中国儒家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就安乐哲典籍翻译观对本文本翻译任务的指导作用有了更为真切的体验和理性认识,期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够对哲学类学术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较具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将两种及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某种联系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比较阅读法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之一。有关比较阅读法的研究很多,但说明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以单篇教学案例的形式出现。本文旨在将比较阅读法与说明文教学相结合,较系统地研究比较阅读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提出说明文比较阅读实施策略,为说明文教学实践做出一点贡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选文是教师进行说明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也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材中完善的写作系统能够提高写作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效率。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依据全新的编写理念,将写作内容创新编排,给初中写作教学变革带来了契机。截止2020年6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册已在一线使用了一轮,论文通过研究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师生问卷调查等一线教学情况,探索写作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使用教材提供建议。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
成语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初中生通过学习成语及其相关知识可以扩大词汇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自身语文素养。这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也有助于初中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其中就包括写作能力。从提高写作能力角度出发,提升成语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改革课题。初中成语教学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重视成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欲、提高语言简洁性、增强文章表现力;重视作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于21世纪初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吸收了诸多教育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呈现出全新的姿态与价值追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教育方面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复述法是学生吸收语言材料并使语言材料从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变的有效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尤其在语文教学方面。复述法的使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词汇积累
科学论证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论证首先具有对话性,在课堂中师生都通过语言来表达观点或阐述理由,所以课堂论证话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虽然研究者展开了有关课堂论证话语的初步研究,但目前对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论证效果和影响知之甚少。因此,为探究教师对课堂论证的话语塑造如何影响学生论证质量,进而对教师开展高质量的课堂论证提供建议,本研究选取名师赛中“自
随着时代对个体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问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核心,探究性实验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养。但显而易见的是,如今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出现今物理探究性实验实施情况较差的部分原因。对教师而言,一线物理教师并不缺乏探究性实验的理论,也对探究性实验抱有热情,
科学本质是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的构成部分。教材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重要载体,与学生科学本质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研究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本质的呈现情况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的培养。首先,梳理科学本质的内涵与国内外已有研究;其次,采用Abd-El-Khalick(2008)提出的科学本质分析框架与评分标准对人教版与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并对两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
惯性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学习物理学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正确形成惯性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深入地调查学生头脑中惯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找到学生的认知障碍。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未正式学习惯性概念的小学六年级、初二学生和学过惯性概念的初三、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前和学后学生对惯性概念的认知情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来进行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当中,让教师言语与学生言语产生一种高效的双向流动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物理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根据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行为互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客观、可行、具体的师生互动建议,旨在促进教师与学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中的关键要素,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是体现新版课程标准要求的载体。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原有的高中物理教材进行修订,于2019年出版了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因此,将新版课程标准与新版物理教材相结合进行分析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任务,分析科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