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社会转型的农地制度创新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制度对农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及行业效率、农村的政治稳定有显著的影响。制度具有效率性和阶段性,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入,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化乡村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农地制度的缺陷逐渐明显,国内农地制度创新形式也层出不穷。因此,结合我国转型期社会的特征、乡村社会的特征以及已有的创新设计实践启示,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提供路径,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我国转型期社会控制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发展背景,对我国转型期社会发展目标内涵、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对乡村个体成员、组织、社会性质进行了分析;结合城乡统筹理论搭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农地制度创新与乡村社会转型具有互动性。本文通过乡村社会转型特征分析了乡村社会转型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要求;在分析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变革的同时揭示了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在产权制度、流转制度、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我国农地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缺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公地悲剧和公共土地资源治理的退化、“恶民”的产生、农民权益的侵害。为了对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提供现实的依据,本文还通过借助国内农地制度创新设计实践,从而获得现实性的经验或启示。本文对国内“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城镇社会保障”出现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三种模式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从制度需求与供给的角度获得了经验启示:从制度的需求来看,国内农地制度创新需求来自于乡村社会转型的需要和整个社会转型的国家战略需要,需求主体包括乡村社会和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政府,成员结构变迁、组织演化、乡村社会性质转变这些因素会激励农地制度创新;从制度供给来看,政府是我国的制度供给主体;政府具有的双重身份可能会使农地制度创新过度,乡村社会传统的保护会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根据我国乡村社会转型对农地制度创新的要求,结合国内已有的农地制度创新设计实践的启示、转型社会控制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本文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包括农地制度创新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思路。
其他文献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失业这一现象在农村中的体现,而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时必然出现的结果。从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现代
2010年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培计划"在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用,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国培计划"。从实效上来看,"国培
以Christopher N.Prescott编写并由新加坡权威的联邦政府出版社(Federal Publications)在2000年出版的O Level化学教材为蓝本,在介绍化学教材内容及栏目设置的基础上,对其设
改革开放之后,辽宁省丹东市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农”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尤为突出。农业是
1998年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此次自然灾害成为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诱因,再加上充足的粮食储备,最终使国家下定决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此工程是
用中国思维方式提炼阐述中国思想$$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韩震$$首先,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对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
报纸
作为典型中部农业大省,湖北省在农业方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结构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粮、棉、畜牧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很大
农民培训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农民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农业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