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大学的基层工作者。本世纪初的中国,受剧烈现代化浪潮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现实困境成为推进现代化的巨大颈瓶,解决三农问题的系列政策应时而生,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运动广泛兴起。与此同时,伴随城市化的强力推进,大批农村精英继续流向城市,进一步消弱了原本就薄弱的农村人力资源基础。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造成大批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现象。于是,借助新农村建设的空间优化大学生资源的配置成为必然的制度选择,大学生村官项目,“三支一扶”项目等选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制度孕育而生。可以说,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及其实施,是制度建构起集体行动的一个经典范本。集体行动的行动者及其社会支持环境历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焦点,然而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探讨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相关原因,力图提供一个更为全面而真实的大学生村官生存情况。本文首先从社会制度的分析出发,结合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理论,将影响大学生村官社会支持现状的因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个人心理认知及互动;二是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为主框架的社会支持体系。在此划分的基础上,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路径对山西省太谷县井神村等地的25位大学生村官展开个案调查,通过包含测量量表等内容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最后结合理论预设对反映“量”的数据及反映“质”的文字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来源较为局限,不能满足大学生生村官的主观要求。面对家庭成员、基层同事、大学同学及老师、其他大学生村官、乡村熟人等众多社会支持来源,大学生村官没有足够的自主选余地,依然将家庭成员提供的社会支持作为主要支持来源。其他社会支持来源的强度弱且随机性大,不能构成系统的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2)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较低,对认为未来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村官社会支持薄弱的现状,迫使位数较多的大学生村官普遍将村官职位作为权益之计。最后研究结合调查结论,从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体系视角及支持网络视角两个方面进一步总结了大学生村官社会支持状况薄弱的原因,并将之归纳为以下五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强势“嵌入”;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的迂回选择;资源的稀缺及大学生村官的被动适应;社会角色的模糊及心理认知的偏差。因此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构建良性的大学生村官社会支持,宏观操作层面是改善包含社会制度的社会支持体系,而微观操作层次是改善大学生村官社会互动的平台同时矫正其心理认知。具体而言,首先要构建长效的大学生村官后续制度,其次要构建广阔的大学生村官社会互动平台,再次要构建积极的大学生村官心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