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背景下课外生活德育路径探究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预言:“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1。图像时代的到来,学生个体图像化学习娱乐更为普遍、频繁。然而,图像化地信息获取,在带来精神食粮的同时,其所附带的不良影响也逐渐显现。学生群体的课外生活逐渐被图像娱乐所影响,无年龄门槛图像内容的获取与传播,逐渐模糊学校德育内容阶段性建构边界,创造着无差别的德育影响。如何确保学校教育的影响效力不被消解?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时代赋予我们的技术、文化优势,对传统的德育内容、路径做新时代的理解及融合,找到新旧契合点,发挥课外生活德育的最大效能,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基于此,论文主要以图像时代为研究背景,德育路径为研究对象,基于课外生活这一场域,从宏观层面来论述一些共通的德育路径问题及对策,以此来探讨德育的多种可能。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述。第一部分对图像时代及德育路径内涵进行溯源,阐述课外生活德育路径探究的依据。通过对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界定,明晰研究的边界及重点,通过剖析图像时代背景特征,阐述课外生活德育路径探究的依据。第二部分阐释了目前德育路径面临的困境。后疫情时代,随着科技发展大众传媒的兴起,社会生活逐渐网络化,学校德育的权威性正在被冲击,现实具体的德育实践难以实施,加之面临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德育路径面临多重转变及阻碍。第三部分对当前德育路径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归因分析。从德育路径本身的实践及其目前的社会环境,个体自身的道德理性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下德育实效低下原因,总结目前德育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从中入手寻找对策。第四部分探讨了课外生活德育路径的价值。在课外生活中,学生个体依赖图像等大众传媒来了解世界,丰富学生对德育内涵、道德行为更加深刻的理解,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道德蓝本,打破学校德育“孤岛效应”引发的单一路径依赖,弥补科技发展带来的虚拟与现实德育路径割裂。第五部分梳理课外生活德育路径的具体生成。在课外生活场域下,从个体的需要、发展、路程出发,分别阐述全面发展的教育路径,精神成长地引导路径和健康人格的关怀路径,以此来从理论上对学生德育路径进行全面构建,尽可能全面的对青少年课外生活施加德育影响。第六部分阐述了课外生活德育路径的具体实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综述研究,以及对相关问题归因分析,总结了图像时代背景下德育路径具体实施的三个路径:基础路径、直接路径及渗透路径,据此来形成具体的德育影响,达成真正的德育实效。
其他文献
邱秉衡(1903—1966)是海南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海口市民建会的创始人。邱秉衡自始至终坚定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不忘初心、百折不挠;他不惧风险,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他追求进步,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坚持不懈从事统战工作。他为琼崖革命建设和统战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本文主要通过探析邱秉衡的统一战线思想,发掘其当代价值。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探讨邱秉衡统战思想
学位
国家观是指个人对国家持有的看法、观念以及态度诸方面的综合,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虽然带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有所改变,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国家观属于价值观的一种,调节着个人对祖国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有着规范、引导和凝聚等多方面的作用,不断调节着个体对国家的价值取向,对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对党、国家和社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挖掘和阐释其特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并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光彩。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优秀德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当代道德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
学位
劳动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社会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劳动教育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重要基石,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劳动价值观。高中阶段是学生为今后发展和服务社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十分必要。在必修二《经济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开展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不仅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而且可以拓展劳动教育的渠道,使学生获得劳动知识,丰富他们的劳动情感体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学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较之过去得到了显著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的变革。基于新课改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其专业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促进高中思政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如何建设一支优良的高中思政教师队伍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高中思政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同课异构
学位
通过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哲学与文化》教材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分析,本研究先对“阅读与思考”栏目概念进行界定,阐述栏目设置的理论基础,还对栏目的目标和主体进行了定位;并对栏目数量分布和位置编排、类型、特点、功能四方面进行了相对全面分析。将其将栏目类型划分为经验感受型、基本史实型、故事启迪型、观点评析型、文献资料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
学位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其编写质量关系着教学成果的好坏,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教科书的辅助文部分是对正文部分的解释、说明、拓展的文本材料,对于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与正文内容相互衔接的“相关链接”栏目,在各类辅助文中数量占比最多,栏目内容丰富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真正做到了理论性和趣味性相统一。本文以《哲学与文化》中的“相关链接
学位
声调作为汉语语音的重要特征,是学习者习得汉语的一大难点和重点,以往针对哈萨克斯坦学生汉语声调习得情况的语音实验研究不多,研究内容主要是考察学习者汉语单字调或双字调的习得情况,少量研究考察了学习者语流中的声调发音情况。实验所研究的对象多为汉语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的学生。另外,以往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声调习得情况,并没有针对在哈萨克斯坦本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习得汉语声调情况的调查研究。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讲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提高高中生政治学习成效关键也在政治老师。本研究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基础,借鉴关于学习成效研究的量化研究方法,将学习成效分为学习成绩和教学实效(知识了解程度、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两个维度,将“政治课堂距离感”分为课堂心理距离和课堂空间距离两个维度。以海南省两所高中生政治课
学位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适度稳定乡村生源,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是未来一段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重点。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Q小学为个案,探讨一所乡村小学的学生从流失到回流以及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具有典型意义和参考价值。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Q小学的办学历程回眸。对Q小学的地理位置、物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