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有关教学活动的研究更是成为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之下,以教师、学生作为对话的主体,以言语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以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最终取向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行为80%属于语言行为,师生之间通过言语互动实现课堂交往,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堂课的有效性。因此,要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就必须研究课堂师生语言行为。化学新课改理念能否在化学基础教育中顺利地实现,化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行为的提升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选自近年来广西区化学优质课比赛中新授课的视频课例,共16例,这些视频案例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经过观摩这些优质课的录像资料,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和S-T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对不同师生在化学课堂中所呈现的语言互动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揭示课堂语言结构特点、课堂氛围、教学风格、教学模式及学生的自主性,寻找异同,总结其中的规律,形成有价值的结论,用于指导化学教学,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对师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互动行为表现提出新的要求。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化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行为,将其进行量化分析。论文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对主要语言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综述化学课堂语言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对化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行为中相关概念进行概述,综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对话哲学思想,梳理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三章是对本论文研究方法的介绍。着重介绍对视频案例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和S-T分析法,结合比较研究法对化学课堂展开研究; 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统计分析得到的量化结果。对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语言互动行为展开个案研究,梳理出有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结构特点、教学模式等,对新手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表现比较分析以及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同课异构案例比较研究,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 最后,就第四章的量化统计结果形成相应的结论以及对今后的化学教师培训、化学教学设计及化学课堂语言行为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本论文得到以下三个结论: 1.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优质课中化学新授课的课堂语言结构呈现的特点是:教师语言比率在常模之下,教师语言行为是课堂主要教学行为,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语言比率高于常模,学生课堂发言时间增多,体现学生一定的主体性;课堂沉寂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教师课堂发问比率超过常模,教师采用发问式教学。课堂师生语言互动频繁,师生情感气氛融洽,交流和谐,不存在隔阂;教师倾向于对学生施予积极的间接的影响。教学模式属于“混合型”。 2.从教师教龄的差异上看,新手型教师和经验型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语言互动行为的表现存在明显异同。相同之处是所有研究对象里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混合型”,这种教学模式符合现代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异之处在于:经验型教师的课堂语言结构优于新手型教师的;新手型教师倾向于使用直接型教学风格,而经验型教师更擅长使用间接型教学风格或者交互使用直接/间接型教学风格。但是,无论是新手型教师还是经验型教师的课堂,学生的自发比率除了极少数案例是高于常模外,其余都普遍不高。可见,提高学生课堂自发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仍是化学教学中追求的重要目标,更是现代化学课堂进行积极整改的方向。 3.从教学内容的差异上看,不同的化学陈述性知识的同课异构中的师生课堂语言互动行为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相关数据显示,研究认为,在基本概念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时间得到有效的控制,学生话语时间在增多,但学生的课堂自发性不高,教师倾向于使用直接型教学风格,即便是在课堂语言结构较好、学生语言比率很高的课例中,学生主动开启对话和独立发表见解的次数依旧不多,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缺少自主建构。在化学基本原理知识及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分块式教学方法,课堂语言结构呈现较好,教师交互使用了直接型/间接型教学风格。教师对学生适当施加了积极的间接的影响,刺激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小组探究、生生合作学习、师生讨论交流中,积极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 基于本论文3个结论,笔者的研究思考是: 1.在今后的化学教师培训中,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课堂语言行为的优化这三方面着手。 2.针对化学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板块化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分块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以分组探究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3.基于FIAS互动分析系统和S-T分析法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在今后化学课堂研究中,应结合其他课堂研究的方法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课堂,对课堂既要有理性的分析,又要有感性的认识,才能使研究更完善,实现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