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将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的儿童中篇小说《表》译介到中国。本论文从此入手,查阅大量报刊资料,追踪该小说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足迹,发现《表》经鲁迅译介之后,在教育界和儿童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它曾两度被改编为儿童剧;又曾经被改编成电影;现当代的不少儿童文学也都折射着《表》的光彩;《表》的传播甚至推动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可是,关于“《表》在中国的传播与转化”这个课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作者以亲手搜集的文献史料为基础,尝试对《表》在现代中国的译介、改编和影响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全文分六章,着重探讨了鲁迅对《表》的译介、董林肯改编《表》为儿童戏剧、黄佐临改编并拍摄同名电影、《表》与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等问题。论文认为,《表》开启了苏联儿童文学翻译的先河,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20年代初单纯的社会批判不同,《表》及其代表的苏联儿童文学引导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走向“问题模式”,即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以《三毛流浪记》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则继承和发扬了20年代的社会批判模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儿童文艺以至青少年文艺中,两种模式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来自《表》等苏联儿童文学的影响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共同促进了战时中国青少年文艺的发展,出现了《小癞痢》、《虾球传》等描写流浪儿在救亡和革命洪流中成长的文学名作。五六十年代《表》在新中国的传播仍在继续;直到新时期,刘心武的《班主任》、柯岩的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仍然折射着《表》的光彩。可以说,在中国现当代儿童文艺史上,《表》是一枚光芒四射、影响广泛的文艺“金表”,它在中国的译介、改编以及创造性的转化,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80年代这半个世纪的中国儿童文艺发展历程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