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大支流共筑而成,三者间交流、互动与融合经久不息。道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体系、神仙信仰体系与思想理论体系。在悠久的道教史中,道团内亦曾涌现众多彪炳史册的道教学者。明朝张宇初(1359年~1410年)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共六章,前有《绪论》,文尾有《结语》。《绪论》中对学界关于张宇初研究的现状作出扼要综述,指出当前研究尚存的不足之处。又交代本文的研究主要问题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张宇初其人。梳理张宇初的生平、家事、事迹、著作等。通过补缀其相关史实,考察其家庭文化背景,以俾理解张氏之学养与其哲学思想之文化品格。第二章以张宇初道教哲学体系为对象,厘清其思想源流,阐述其理论特点。元明之际,儒释道形成鼎立之态势,张宇初的哲学思想亦显现融会佛老、贯通儒道之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儒佛两家哲学范畴、哲学精神及诠释方法的接纳与推诠。第三章阐述张宇初的道论思想及其内涵。他借鉴张载“太虚即气”说,提出“道本气化”的道论,并在哲学视域下论证了其合理性。又因受理学影响,他又援引心、理、太极等范畴推导其道论,开显出道本论的儒学化倾向。第四章讨论张宇初心性哲学。在心性论层面,他将邵雍先天心学与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融筑为“心为太极”的心本论。在人性论层面,他吸收孟子性善论与理学的“心统性情”体用说,疏证了心、性、情的关系,并借鉴理学家“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说,诠释了人性本善与现实有恶的人性矛盾。在工夫论层面,他吸收周敦颐的主静说、孟子“尽心、知性、知天”说与邵雍“观物”诸说,酿生出尽性归道、复善成仙的道德价值自觉工夫论。第五章阐发张宇初的丹道论。张宇初提出以炁为丹基、身为鼎炉、神炁性命同修的丹道论。基于此,他意为炼丹之关键在于吾心,提倡“心为天罡”、“内运成丹”,将炼养工夫与心性哲学统一于成仙修行实践上。除此,他又以易学原理指导丹道炼养,形成了以易证丹、丹易同理的内丹论思想。第六章论述张宇初的道教文化改良说。具言之,他吸收了南方新符箓道派的道术体用说与北方全真道的修炼观,推动了正一道术与修道观念的改良,加速了南北道派的交流与融合。《结语》简要分析张宇初道教哲学之成因与影响。从成因来看,张氏建构的道教哲学体系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文化“产物”。其理论多揉摄理学、佛学,从他对理学各派本体哲学范畴的援引、对佛教义理的借喻等等便可见一斑。从影响言之,张宇初哲学体系之心性学倾向客观地体现道教从自然本体论向生命本体论之逻辑转向,意味着道教哲学理论学术趣旨的转型。余外,在道教弊端丛生的时代背景下,张氏甚重内炼为本亦体现出其为匡扶时弊、重振玄纲所付出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