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数学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现如今关于数学的应用范围早已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拓展。社会对数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的运用,来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认知,而数学建模是数学联系外部世界的纽带,是重要的数学应用形式。《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数学建模素养是一种数学核心素养,并将数学探究活动和数学建模活动纳入了课程内容中,安排学习时长为10课时。近年来,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但针对数学建模活动课的研究却非常少。数学建模活动课作为数学活动课的一种,对于它的教学形式、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数学建模活动课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该如何设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数学建模活动课的教学除了要有理论指导之外,还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原因在于,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直接受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水平影响,而后者又会因前者的实施得到提升。所以,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数学建模活动课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并得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本文的行文结构包括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新课标改革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活动展开了研究,包括研究背景、思路、内容、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等具体内容。第二部分对有关概念与文献资料作了介绍,概括国内外对数学建模研究的历史及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及拟展开的研究和既有研究的关联。第三部分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对前人的研究对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素养,数学活动课、数学建模活动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接着研究数学建模的理论依据,主要从《课标》对数学建模的要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元认知理论等方面对数学建模具有的理论基础作了分析。第四部分着重对数学建模活动在高中的发展现状以及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是基于高中数学建模活动教学的现状,结合相关文献,对高中数学建模活动课进行设计,并给出教学策略。第五部分是教学课例的详细展示;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反思,并基于笔者研究的不足提出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