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诗教”传统,其中孔子的兴发感动说最为经典,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诗教思想。孔子一语道破诗歌的教育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通过学“诗”,可以激发人的各种情感,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人的个体与群体融洽的集体主义情感,可以感化人心优化情感。所以孔子反复强调:“不学诗,无以立。”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诗歌教学却不尽人意,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诗教”传统,其中孔子的兴发感动说最为经典,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诗教思想。孔子一语道破诗歌的教育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通过学“诗”,可以激发人的各种情感,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人的个体与群体融洽的集体主义情感,可以感化人心优化情感。所以孔子反复强调:“不学诗,无以立。”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诗歌教学却不尽人意,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并没有很到位,更不要提在生活中与诗歌产生共鸣,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甚至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了。究其原因,与教师们在诗歌教学中偏向工具性的考察而忽视人文性的培养有极大关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意味着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比较好测试和评价,而人文性是难以测量和评价的,因而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重视工具性的背诵、默写、写作手法的考察,却忽视了诵读、情感和想象等人文性的培养。这种诗歌教学种情感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诗歌,更让学生缺少人文情感的熏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文欲从进行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探求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促进诗歌教学质量与学生品格双提升。本文主要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对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进行了一个清晰的界定,澄清了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归纳出了小学诗歌教学中具有的情感性、默会性和内隐性等特征,从促进诗歌理解、培养审美能力、促进道德完善等方面阐述了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价值。第三部分从教育学、诗歌欣赏等方面提供了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其中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理论为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回答了为什么要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问题;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理论为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提供了文学和美学理论基础,回答了能否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问题;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为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理论基础,回答了怎么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问题。第四部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分别从选文系统、导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出发,发现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选文内容系统主题多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读系统迁移默化,激发学生情感想象;作业系统鼓励创造,鼓励学生情感自我表达。第五部分对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将会从课堂教学和主题活中两条路径中实施情感教育,分别澄清了两条路径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涵、环节、优势等。第六部分分别从主题活动和课堂教学两条路径得出在小学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并且各举出一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在小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依旧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率和较高质量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科技强国的政策号召,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新兴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被纳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畴。杭州市立足长三角优势战略地位,提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对于精神层面上的重视却略显不足。反映在教育上,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已经低龄化到中小学生。特别是在刚经历社会改革和转型的农村地区,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对待教育学习的态度,在面对网络和现实中赤裸裸的金钱观和自媒体大肆宣扬的读书无用论等各种言论冲击下感到无所适从。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读书的意义何在?是打工挣钱还是读书能挣钱,这是他们面对学习最大的疑惑。就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来,我国的政府治理改革不断深化,在2016年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省顺势把握当前行政改革的重难点,率先在全国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放管服”进行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同时也是推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相结合的突破口。自2016年12月浙江省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在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提
家暴问题的日益严峻,不仅使得受暴者直接受到侵害,同样对目睹到家庭暴力行为的儿童产生严重后果,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暴力侵害儿童全球调查报告》的最新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33亿至2.75亿的儿童曾经亲眼目睹过父母间的暴力侵害,我国约有30%的已婚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的情况,凡有家暴,必有目睹。由此可见我国家暴目睹情况的堪忧,然而目前反家暴的行动重点一直在受暴的妇女,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成为了被遗忘的群体。通过
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同辈群体、学科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少学生因未能及时适应导致学习落伍和道德滑坡。所以,为了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困难解除疑惑并且为他们提供实效指导,班主任和家长两位重要的教育者需要深度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沟通中,很多高中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流于形式,沟通缺乏深度,这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高中班主任与家长深度沟通策略研究成了当务之急。本研究
古诗词教学向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但是古诗词教学也是阅读教学长期以来的难点,要实现古诗词应有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把握古诗词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加深对古诗词的热爱仍然是任重道远。在笔者看来,情境是古诗词课堂本就应该具有的属性,却在现有的小学古诗词课堂中普遍缺失。只有精心创设古诗词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沉入古诗词所描述的
小学数学问题设计走向真实情境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思路,真实情境成为了培养学生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要中介。基于真实情境探讨小学数学问题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真实世界背景下解决真实问题的相同经历和实践,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可迁移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真实情境为视角设计数学问题一方面有助于揭示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不光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还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存在的价值,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这要求数学课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学的求知欲。例题教学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桥梁,因此例题的教学也应该具备这些特点。同时《课程标准》也提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的更迭变的越来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发生了新变化,加之部编版教材的编排中又增加了课外阅读部分,因此探索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路径就成为了教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面对加长的课文内容,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阅读速度偏低、阅读兴趣下降的问题,而课内外阅读整合则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
词汇是学习的任何语言的基础,尤其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词汇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词汇学习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对于日益增加的英语词汇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能力,改善传统词汇课堂,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已成为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