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提升治理的效率和质量,理顺政府与社团的关系,满足公民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以Y省Q市基层治理中的政府与社团关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Q市作为研究个案的理由在于:首先,Y省Q市属于中西部的一个县级市,对解释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团的关系具有较大范围的代表性;其次,Q市政府实行了一些理顺政府与社团关系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了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增大了研究问题的典型性;最后,笔者有机会进行深入调研,所获取的较为丰富的数据可以支撑本文的竞争性解释和研究结论。
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中对社团与政府的关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关注不够,由于本领域多元模式的存在,相关研究尚有许多不足。本文以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作为研究背景,将研究问题界定为: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团之间主要表现为什么样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还存在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与社团的关系模式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现实背后的何种制度因素?
从当前文献来看,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是政府与社团结构性关系研究的主导理论,而这些理论经不起本案例经验的推敲。本文在公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构了基层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团关系模式“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统合治理”以基层治理为背景,从统合与被统合的视角来研究政府与社团的关系,它所关心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团的关系模式,认为政府与社团是统合与被统合的关系,而非平等主体。在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结构中,政府与社团是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主体,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治理系统。政府与社团关系模式的发展和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一个制度性变迁过程,转型期的这种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应该重塑政府与社团的关系,形成比较合理的关系模式。
这一分析视角突破了公民社会自主管理和多元主体共治想当然的演绎理论的分析视角。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选择上,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嵌入式单案例分析策略,这有利于论文针对个案进行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团的关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重塑政府与社团关系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对Y省Q市的个案进行详细考察,试图刻画出中国基层政府与社团关系模式的形成和变迁的客观过程。在理清当代中国基层治理政府与社团关系的基础上,揭示治理结构变迁背后基层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复杂关系,呈现基层政府与社团之间的关系结构,解释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团关系模式形成背后的原因,初步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的解释性理论框架。
本文认为,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团的关系还存在以下问题:就政府方面来说,主要有:职能不清,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政府职能的缺位、错位与越位。就社团来说,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团存在严重的资源依赖问题;社团的专业性不足;社团行政化色彩突出;社团的无限制生长和管理不规范对政府的统合有消极影响。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全能管理体制的消极影响;缺乏规范政府与社团关系相应的法律法规;双重管理体制严重滞后。最后,提出了重塑政府与社团关系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界定政府与社团的职能边界。主要包括:政府与社团的职能定位;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社团的参与功能。其二、理顺政府与社团的关系。主要包括:推动政府与社团关系模式的转变;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的统合关系;完善政府与社团的互动关系。
由此,本文归纳出三点结论:(1)在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团的关系是统合关系而非平等或者管制关系。当政府让渡出部分公共管理职能,一定程度上放权予社团,社团组织就会得到迅速生长和发育,在政府制定的政策框架下参与社会治理。基层政府作为治理的统合者,在与社团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2)缺少政府的主导与扶持,社团组织很难成长起来,更不用说在治理过程中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然而,社团的无限制生长,无疑会影响到政府的权威,与国家的政治目标发生碰撞,甚至会导致社会失序。政府与社会团体的权力边界得到制度化规定,是政府与社团良性互动并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的前提条件。(3)自改革开放之后,行政权的收缩和社团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政治民主增量。但是,由于缺乏明确制度安排和法律依据,基层政府和社会团体的职能定位模糊,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的效力,压制了民主化进程。重塑政府与社团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团体的辅助功能是实现建设政治民主和有效的基层治理的必经之路。(4)当前政府与社团关系的统合模式必须转型,转型的方向应该是:政府的统合功能应该逐步弱化,社会自身力量逐渐增强;具体做法应该是:逐步减少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政府不再履行直接的管理职能,而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