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肥胖对子代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目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妊娠期肥胖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妊娠期肥胖不仅会危害孕母健康,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等短期并发症,还会对子代的肥胖易感性、胰岛素敏感性等产生长期影响,使子代在成年后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根据体重增加发生的时期,妊娠期肥胖可分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excessive gestational weight gain,EGWG)。研究表明,EGWG是子代不良健康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目前关于EGWG对子代肝脏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较少,亦缺乏通用的EGWG的动物模型。为了探讨EGWG对子代代谢的影响,本部分研究构建了EGWG的大鼠模型,并探究了EGWG对胎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雌性16只,雄性8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按雌雄2:1合笼验孕,显微镜观察到精子视为孕0.5天。孕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normal diet,ND)组和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组,ND组给予正常饮食,HFD组给予60%高脂饮食。记录孕鼠孕期体重。于孕21.5天行剖宫产手术,记录胎鼠出生体重。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孕鼠、胎鼠肝脏脂质沉积,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lycerol phosphate oxidaseperoxidase,GPO-PAP)法检测孕鼠、胎鼠肝脏与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胎鼠肝脏脂质代谢关键基因FASN、SREBP1c、SREBP2、CPT1a的m 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FD组与ND组大鼠孕前体重无差异,孕期体重及孕期增重差异逐渐明显。孕21.5天,HFD组孕鼠体重、孕期增重、胎鼠体重[(467.75±22.05)g、(181.50±9.68)g、(5.51±0.17)g]均较ND组[(430.88±18.80)g、(148.50±10.86)g、(4.85±0.35)g]显著增加(P<0.05)。HE染色、油红O染色均提示HFD组孕鼠、胎鼠肝脏脂质沉积加重。HFD组孕鼠肝脏TG、TC含量分别较ND组升高3.09倍、2.08倍,血清TG、TC含量分别较ND组升高3.44倍、1.23倍;HFD组胎鼠肝脏TG、TC含量分别较ND组升高2.98倍、1.52倍,血清TG、TC含量分别较ND组升高1.52倍、1.44倍(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FD组胎鼠肝脏脂质代谢关键基因FASN、SREBP1c、SREBP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ND组显著升高,HFD组胎鼠肝脏CPT1a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ND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孕期21天HFD可成功构建EGWG的动物模型,孕鼠EGWG可导致胎鼠肝脏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胎鼠肝脏脂质代谢关键基因FASN、SREBP1c、SREBP2、CPT1a的表达改变有关。第二部分目的在代谢研究中,干预的时机不同,可导致后代不同的表型。研究表明,在妊娠早期、妊娠晚期等不同的发育窗口,母体肥胖对后代肥胖、代谢等有独立的编程效应。通过对母鼠不同时期的高脂饮食干预,检测仔鼠不同时期的糖脂代谢水平,明确不同时期高脂饮食对子代的具体影响,以期为妊娠期肥胖的研究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明确孕前、孕后高脂饮食干预对子代糖脂代谢的影响差异,本研究通过在孕前和/或孕期哺乳期给予SD大鼠高脂饲料喂养,构建妊娠期肥胖动物模型,观察子代糖脂代谢的差异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雌性36只,雄性18只,根据孕前及孕期哺乳期饮食的不同,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CC组(孕前、孕期哺乳期均正常饮食)、HC组(孕前高脂饮食、孕期哺乳期正常饮食)、CH组(孕前正常饮食、孕期哺乳期高脂饮食)、HH组(孕前、孕期哺乳期均高脂饮食),子代断奶后,全部给予正常饮食。记录母鼠孕前、孕期体重及仔鼠体重。取出生时(0周)、幼年时(3周)、成年时(12周)雄性仔鼠,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glucose,GLU)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空腹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胰岛素耐量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检测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并计算GTT、IT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GPO-PAP法检测肝脏TG、TC水平,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糖代谢通路关键基因IR、IRS、AKT及脂质代谢关键基因FASN、SCD1、SREBP1c和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LRP6、β-catenin、TCF4的m 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孕前高脂饮食的HC组[(320.00±12.39)g]、HH组[(315.56±8.60)g]大鼠孕前体重较孕前正常饮食的CC组[(287.11±8.65)g]、CH组[(281.56±7.76)g]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和/或孕期高脂饮食的HC组[(176.00±11.69)g]、CH组[(178.22±10.41)g]、HH组[(188.67±6.06)g]母鼠孕期增重较孕前孕期均正常饮食的CC组[(160.33±8.86)g]显著增加(P<0.05)。出生时,HC组、CH组、HH组的新生仔鼠出生体重均较CC组显著增加(P<0.05),其中HH组新生仔鼠出生体重最大。CH组、HH组新生仔鼠肝脏TG、TC含量,FASN、SREBP1c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SCD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组显著增加(P<0.05),肝脏脂质沉积加重;HH组的肝脏TG含量及FASN、SCD1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三组均显著增高(P<0.05)。四组的空腹GLU、INS水平、HOMA-IR指数及IR、IRS、AKT、LRP6、β-catenin、TCF4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周时,HC组、CH组、HH组的仔鼠体重、肝脏TG、TC含量,FASN、SCD1、SREBP1c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组显著增加(P<0.05),肝脏脂质沉积增加,其中HH组增加最显著;HH组的空腹GLU、INS水平、HOMA-IR指数、GTT-AUC、ITT-AUC及肝脏p-IRS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组显著增加,肝脏IR、IRS、LRP6、β-catenin、TCF4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组显著降低(P<0.05)。12周时,HC组、CH组、HH组的仔鼠体重、空腹GLU、INS水平、HOMA-IR指数、GTT-AUC、ITT-AUC、肝脏TG、TC含量、p-IRS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FASN、SCD1、SREBP1c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组显著增加(P<0.05),肝脏脂质沉积增加;三组IR、IRS、AKT、LRP6、β-catenin、TCF4的m RNA表达水平均较CC组显著降低,IR、IRS、p-AKT、LRP6、β-catenin、TCF4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C组显著降低,p-IRS的蛋白表达水平较CC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孕前和/或孕期哺乳期高脂饮食均可成功构建妊娠期肥胖动物模型;孕前孕期哺乳期全程高脂饮食对子代糖脂代谢影响最大;孕前高脂饮食与孕期高脂饮食的大鼠比较,孕期高脂饮食对新生子代的脂代谢影响更显著,两种干预方式对幼年时、成年时的仔鼠影响未见显著性差异;孕前高脂饮食的大鼠,即使孕期哺乳期更换为正常饮食,其对子代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高脂饮食的子代首先表现出脂代谢异常,后出现糖代谢异常;高脂饮食对子代糖代谢的影响考虑与糖代谢通路基因及Wnt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改变有关,高脂饮食对子代脂代谢的影响考虑与脂质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改变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富含鸟嘌呤的核酸序列可以形成G-四链体结构,它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且稳定的核酸二级结构。科学家们通过BG4和1H6抗体首次证明了G-四链体核酸结构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到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超过70万个潜在的G-四链体形成序列,这些潜在的G-四链体形成序列多富集于复制起始位点、癌基因启动子以及端粒等区域。因此,可以将G-四链体核酸结构与DNA复制、癌基因(BCL2、
学位
血管系统的无症状器官损害为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动脉硬化(Arterial stiffness,AS)和下肢外周动脉疾病(Lower-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LEAD)是常见的血管无症状损害,可通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和踝-肱指数ABI(Ankle-b
学位
大面积皮肤及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极具挑战。由于供体有限、免疫原性、疾病传播等原因,自体及异体皮肤、骨移植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生物材料应用于皮肤及骨缺损修复取得较好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体及异体皮肤、骨移植的不足。研究表明,局部血管再生速度决定了组织缺损修复的效果。鉴于此,拟开发一种组织工程生物支架用于皮肤及骨缺损的修复。胶原蛋白(Collagen,COL)是组织工程生物支架常用的材料,
学位
第一部分CMR评价肺癌PD-1/PD-L1抑制剂相关早期心脏毒性的研究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CMR)在评价肺癌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治疗后早期心脏毒性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招募拟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计划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即基线)、第二次治疗前(即第一次复查)、距第一次治疗约3个月时(即第二次复查)分别进行CMR扫描。66
学位
目的: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且对放化疗反应不佳。不可逆电穿孔(IRE)因不损伤血管而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治疗中倍受关注。IRE联合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较光明的前景,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前期发现IRE会导致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在肿瘤内聚集。TAN会被肿瘤微环境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极化成N2型继而促进肿瘤的进展。本实验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TGF-β抑制剂S
学位
目的: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功能参与骨代谢动态平衡过程,破骨细胞数量过多或功能过度活跃导致多种骨疾病发生,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ROS水平升高,NF-κB和MAPK等炎症信号通路被激活。MAT2A是将甲硫氨酸和三磷酸腺苷转化为SAM的关键酶,由此调节细胞甲基化修饰。它也参与NF-κB通路活化和ROS的平衡过程,MAT2A是否影响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机制尚未有相关报道。本
学位
背景和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即动脉壁纤维脂肪损伤的形成,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一个新的动脉粥样硬化诊疗靶点: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P2Y嘌呤受体12(P2Y12),并且通过临床研究初步证实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P2Y12受体高表达是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获益的病理基础,然而临床上很难直接检测斑块中P2Y1
学位
第一部分: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中HMGB1的表达情况目的:肿瘤恶病质是一种以体重下降,肌肉萎缩,系统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消耗性疾病。然而,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恶病质肌肉萎缩的药物。多种炎症因子被报道参与恶病质的发生发展。HMGB1是一种炎症因子,与肿瘤、炎症、免疫密切相关,HMGB1的两个受体TLR4和RAGE相继被报道参与恶病质肌肉萎缩,然而HMGB1在恶病质中的研究较少。本部分研究探索HMG
学位
目的:膀胱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上,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进行以顺铂为基础的化学治疗,仍然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不幸的是,尽管有很大部分患者对基于顺铂的治疗方案有相关的初步反应,但是仍有很多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不符合顺铂治疗的条件。除此之外,大约有50%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会发生疾病进展并最终导致死亡。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靶向PD-1/PD-L1的免疫疗法
学位
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因其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部分幸存的TBI患者也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部分研究认为TBI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异常剪切和神经过度兴奋相关。APP的延伸结构域上包含由17个氨基酸构成的短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