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碱增强吉西他滨在膀胱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性癌症发病率中排第六位,死亡率排第九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约为女性的4倍。膀胱癌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基因突变、持续暴露于尿液排出的致癌物、长期暴露于烟草、香烟烟雾残留物和酒精,以及职业性接触石油产品、金属、油漆、化工染料和无机砷化合物等。膀胱癌目前可以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以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约占所有膀胱癌病例的75%,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尿道电切术。但术后5年的复发率为3 1%~78%,术后5年进展率为0.8%~45%。因此术后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或膀胱内化疗,包括丝裂霉素、表阿霉素和吉西他滨等,对于预防复发和进展至关重要。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约占20%~25%,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后5年的进展率约为50%。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转移性膀胱癌的标准化疗方案。吉西他滨属于广谱类的抗代谢物质,它是一种胞嘧啶类似物,可以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掩蔽链终止从而抑制DNA合成并导致细胞死亡。目前,吉西他滨是治疗膀胱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转移性膀胱癌的疾病缓解率仅为49%。此外,这些治疗策略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粘膜炎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并且对于适用上述治疗的患者仍然容易出现复发和耐药性。因此,人们研究了一系列药物,目的是增强吉西他滨的作用并减少副作用。据报道,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维生素C和维生素K3均能增强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传统中医药在中国已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药衍生产品和草药也已经被证明具有生物活性甚至抗癌特性。小檗碱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可从黄连、小檗科、罂粟科等中草药物中分离出来。近年来发现它具有多种药理特性,包括抗炎、心血管保护、神经保护、抗高血糖、抗高脂血症、抗高血压和抗肿瘤作用。此外,小檗碱可对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性,包括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肺癌、黑色素瘤等。先前的研究表明,小檗碱除了使膀胱癌细胞对表阿霉素敏感外,还可以通过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对膀胱癌细胞产生抗肿瘤作用。DNA损伤通常在加速细胞死亡中发挥关键作用,而DNA双链断裂是最具细胞毒性的DNA损伤类型之一。DNA双链断裂之后,DNA修复系统迅速启动。Rad51重组酶是DNA同源重组修复的关键元件,被认为是介导维持基因组完整性的无错误修复机制。Rad51的高表达水平与许多肿瘤的侵袭性和治疗抗性有关,包括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而Rad51的下调已被证明可提高化疗或放疗的敏感性。其他研究发现小檗碱和吉西他滨均可诱导DNA双链断裂,吉西他滨可在多种肿瘤中诱导Rad51表达上调,而小檗碱可在多种肿瘤中下调Rad51表达。因此,本研究假设小檗碱可以通过调节Rad51的表达使膀胱癌对吉西他滨敏感。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小檗碱对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的潜在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这可能是膀胱癌治疗的一种新型制剂或作用靶点。具体研究内容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小檗碱增强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的体外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虽然在临床上吉西他滨已被用于治疗膀胱癌多年,但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或耐药性经常发生。为增强患者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并减少其副作用,相关药物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特色,许多中草药已被证实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如槐耳、黄芩素、青藤碱、小檗碱等。为评估小檗碱对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的影响,本部分体外细胞实验,用吉西他滨和或小檗碱分别或联合处理膀胱癌细胞,开展相关研究。研究方法:选用人膀胱癌细胞系5637和T24进行培养,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小檗碱或吉西他滨48小时或72小时,CCK-8法评估膀胱癌细胞活性。之后采用适当浓度的吉西他滨和小檗碱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采用CCK-8法评估膀胱癌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膀胱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产生、采用伤口愈合试验观察膀胱癌细胞迁移情况,以研究小檗碱对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在两种细胞系中,小檗碱和吉西他滨均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吉西他滨和小檗碱联合用药组细胞活性显著低于吉西他滨组。小檗碱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均增加了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生成水平,但与单独吉西他滨治疗后的细胞系相比,联合用药组治疗显著增加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生成水平。伤口愈合试验显示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治疗均抑制了 5637和T24细胞的迁移能力,其中联合用药组的迁移率低于吉西他滨组。结论:小檗碱增强了吉西他滨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且增强了吉西他滨诱导的细胞凋亡、活性氧生成和迁移抑制。第二部分小檗碱增强吉西他滨膀胱癌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网络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在医学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数据库,找寻相关分子通路,再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进行验证,可帮助我们明确相关结论。本部分通过网络数据库及相关通路及分子的细胞实验进行验证,以明确小檗碱增强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使用Oncomine数据库和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检索Rad51重组酶mRNA表达的相关数据。单独或联合用药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Rad51的蛋白水平表达;使用RT-PCR检测Rad51 mRNA水平表达;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检测PI3K/Akt通路在吉西他滨膀胱癌细胞毒性中的影响;使用Rad51过表达质粒或特异性Rad51小干扰RNA检测Rad51在药物处理的膀胱癌细胞中的作用;通过转染myr-Akt质粒的回复实验,上调Akt的磷酸化水平,检测小檗碱诱导的吉西他滨细胞毒性增强和小檗碱诱导的膀胱癌细胞Rad51下调是否由PI3K/Akt途径介导。研究结果:根据Oncomine和GEPIA分析,与正常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的Rad51表达显著上调,其中Rad51和Akt1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21;P<0.05)。吉西他滨可诱导膀胱癌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及Rad51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上调,而小檗碱可以抑制吉西他滨诱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和Rad51表达上调。敲除Rad51也可增强吉西他滨诱导的细胞毒性,而过表达Rad51可逆转小檗碱和吉西他滨诱导的细胞活性抑制。PI3K抑制剂LY294002或小檗碱均可使PI3K/Akt途径失活以增强吉西他滨诱导的细胞毒性并下调Rad51表达,而组成性活性Akt的过表达导致Akt磷酸化水平增高(代表PI3K/Akt通路的激活)可逆转小檗碱和吉西他滨联合作用导致的Rad51表达下降和细胞活性降低。结论:小檗碱可以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来下调Rad51的表达,从而增强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这可能是膀胱癌治疗的一个新策略或新靶点。第三部分小檗碱增强吉西他滨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体内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存在许多差异,所有药物的使用均应进行体内实验的验证。为验证小檗碱可增强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毒性作用,本部分研究在体内实验条件下观察小檗碱对吉西他滨诱导的膀胱癌细胞毒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将5637细胞皮下注射到小鼠侧腹,随机分为对照组、小檗碱组、吉西他滨组及联合用药组进行观察肿瘤增长情况,测量肿瘤的体积变化及最终重量,并通过测量异种移植肿瘤组织中的Ki67免疫组化染色程度来评估肿瘤中的细胞增殖活性。研究结果:在体内,与对照组相比,小檗碱组和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的体积与重量均明显减小,而与吉西他滨组比较,联合用药组肿瘤体积与重量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吉西他滨治疗的小鼠组织相比,联合用药组异种移植肿瘤中Ki67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体内实验的结果表明小檗碱增强了吉西他滨在膀胱癌中的抗增殖作用。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易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生物链富集,大部分PAHs有致癌和致突变性。土壤是PAHs重要的“汇”,PAHs可通过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废水渗漏和石油开采、运输、炼制与使用过程的洒落等多种途径在土壤中聚集。土壤又可作为“源”通过地表径流、蒸发作用使PAHs迁移至水体和大气。萘(NAP)是PAHs中结构最简单、水溶性最大的一种典型污染物,属于2B类
学位
随着石墨烯的问世,具有单个或数个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材料和微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单层石墨烯具有迁移率高、力学强度大、导热性高、导电率高和光吸收率低等的一系列特点,在透明导电薄膜、超级电容电极材料等领域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其零带隙的性质始终限制了石墨烯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硒化铟(InSe)作为一种典型的Ⅲ-Ⅵ族半导体二维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
学位
随着沼气清洁能源在我国的不断推广,不可避免产生了大量的厌氧发酵残余物——沼渣,其体量大,无法及时消纳,成为了制约沼气发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以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为原料,利用其内部丰富的纤维结构进行化学改性,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优化了制备工艺,制备得到了羧基化沼渣基吸附剂(BR-COOH),并利用现代分析仪器与方法,表征了所得目标吸附剂的物化性质;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条
学位
研究背景食管癌(EC)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7位、第6位。根据组织学分类,EC主要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ESCC作为我国最常见的EC病理类型,占所有EC的85%以上。近年来,尽管诊疗技术得到显著提升,ESCC患者预后仍然较差,五年总体生存率仅为20-40%。淋巴结转移(LNM)作为ESCC患者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是其预后不佳的主
学位
研究背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 Ⅳ级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和最致命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目前的标准治疗包括最大安全手术切除和替莫唑胺同步放疗联合辅助化疗等方案。尽管近些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GBM患者中位生存期仍只有14.6个月。目前发现许多经典的癌症通路参与到GBM的发生发展中,比如PI3K/AKT、NF-κB、Hippo通路等。然而靶向这些通路的药物开
学位
期刊
研究目的听力障碍是2021年第四大致残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5亿人患听力障碍,给社会和经济造成沉重负担。顺铂(顺二氨二氯铂(Ⅱ))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线肿瘤化疗药,但其使用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其中之一为耳毒性。研究认为,顺铂引起的听力损失主要是由于诱导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所导致,此外一些研究表明炎症可能是顺铂诱导听力损失的触发事件,并且耳毒性过程中发生的内质网(endoplasmi
学位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得益于肿瘤筛查和系统治疗方案的普及,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正在逐步下降,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面临复发及死亡风险。寻找新的肿瘤标记物是乳腺癌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通过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并为治疗提供参考价值。尽管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临床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愈发精准,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组学检测平台普及性较低,限制了
学位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因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所以对于胃癌发生、进展和治疗新分子靶点的发现尤为迫切和重要。tRFs&tiRNAs是近几年发现的新的小非编码RNA分子,目前已有研究发现tRFs&tiRNAs参与了多种恶性肿瘤的进展,但其在胃癌中的研究仍然较少。研究目的1)明确胃癌高表达的tRFs&tiRNAs分子。2)筛选出候选致癌tRF
学位
气溶胶作为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相比于一次气溶胶,二次气溶胶特别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SOA)的来源和组成更加复杂。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全球SOA的主要贡献者,但其SOA形成潜势会受到人为源污染物的影响。当前对这一复杂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