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公平 ——基于学生感知的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通常被视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主要是集中在分配层面,关注的是如何确保教育机会或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而比较少考虑这一分配过程背后主体之间互动带来的公平问题。尤其是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在不同学生之间分配教育善物,而且要维持与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公平。当前有关互动公平的研究多是基于企业等组织环境的考察,少有针对课堂情境的探讨,也缺少实际测量课堂师生互动公平的模型、工具或指标。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学生的感知出发,探究课堂师生互动公平的主要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公平的实践建议。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将师生互动公平(又称互动正义)界定为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公平地对待后者。基于贝斯和莫格的概念框架,本研究将互动公平区分为坦诚维度、尊重维度、适切维度、证成维度四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外互动公平的量表和师生互动的理论,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编制了探究师生互动公平的四维度问卷。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选取S市、H市两地六所学校6到9年级的55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究了课堂师生互动的实际状况和相关因素。研究发现:(1)学生的互动公平感知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4),在互动公平的不同维度表现之中,得分较高的是尊重和坦诚维度,而适切和证成维度得分较低;(2)校际差异影响最大,不同学校在四个维度和互动公平总体上存在差异;(3)不同年级在师生互动公平总分及尊重、适切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6年级得分最高,互动公平感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9年级公平体验最低;(4)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学生户籍、学生成绩在适切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5)性别在证成维度和总的公平上差异显著,女生公平感得分高于男生;(6)班干部在坦诚、适切、证成三个维度和互动公平总分上均具有显著差异,担任班干部公平得分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囿于学校内部公平氛围、教师教育观念、学生的公平观念存在差异等原因,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基本的“尊重学生”仍有待改善,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差别对待”更是任重道远。其中“适切维度”在不同学校、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户籍、不同成绩、担任不同职务的学生中差别显著,更加凸显了提升教师公平观念和尊重学生差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本研究建议,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该营造良好公平氛围,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应考量多重正义取向,运用多元公平原则,并且关注学生公平体验,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其他文献
学位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国家、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期盼越来越高,而时代环境的变化和优质教育的诉求也有中学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都需要中学校长文化领导力的引领。在最新的颁发的《校长专业标准》中,均把“营造育人文化”作为中学校长的专业职责,进一步强调了要提高校长的文化领导水平,亟待对校长文化领导力的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主张从学校文化
在大数据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个人信息在科技的创新应用中日益发挥出基础性的巨大的资源性价值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大数据开发挖掘所带来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公民的信息权益正受到一定的威胁;同时使得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信息利用之间利益冲突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趋势。目前国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人信息权内涵及其具体保护措施等
随着21世纪初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与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适学年龄儿童不断减少且存在流出严重的现象,导致农村地区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出现了大量小规模学校,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与痛点。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小规模学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基于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现
失业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尽管马克思没有关于失业问题的著作,但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经典著作中都对失业问题有过相关论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失业让工人阶级忍受贫困和奴役,同时作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对资本主义
现存徐偃王传说的结构由八项功能组成:“奇异诞生”,“接受考验”,“通过考验”,“成为首领”,“战败”,“逃亡”,“建设当地”,“死后成神”,这些功能以徐夷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为历史根源。自少昊时代起至西晋末年晋室南渡,功能的数目随着徐夷发展阶段的更迭而逐渐增多。但直至当代,八项功能的排列顺序仍保持不变。本文第二章探讨了第一、二、三项功能的产生与演变。徐偃王传说最初只是流传于徐夷内部的祖先诞生传说,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医疗技术蓬勃推进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世界性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逐步摆脱了“只存钱不消费”的老印象,其消费水平呈现上升趋势,需求开始向高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信息社会的老年人不可避免地暴露在更多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是否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诈骗信息乃至所有新鲜信息
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教师评语作为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评语研究日益成熟,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但仍未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本研究采用情感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评语中与学生学习力和评语类型相关的情感因素进行提取,旨在探讨面
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特征、性质及命运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的生成历经了由“雏形初具”到“全面论述”再到“完善发展”三个阶段。通过对《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及《跋》等著作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始于对印度历史命运的讨论;在明晰亚细亚农村公社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优秀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坚持和弘扬的精神品质,更是广大大学生肩负起历史重任与时代使命所必需的精神品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应勇于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以强大的奋斗精神作支撑,脚踏实地,顽强拼搏,担当有为,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个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争做新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