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作家霍达的代表作,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其英译文流畅而生动,且受到了穆斯林学者及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部小说汉英文本的语言特色和风格都比较独特,其中含有大量穆斯林民俗文化、文化及人物对话,其英译本对此也翻译得较详尽,十分契合本源概念已有的分类。因此,《穆斯林的葬礼》中关于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探索空间。
本研究在汉英双语平行数据库的基础上对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及其英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探寻其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研究人员以句为单位,找出文本中所有含有本源概念的语句,进行分类及人工标注,并统计分析各类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得出顺应论下本源概念翻译的一般模式并寻求原因,以期为后面宗教类小说翻译策略的研究及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研究发现:(1)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共有402条本源概念,分别为:语言类、社会类、物质类、宗教类和政治类五类且它们的数量分别为115条,111条,92条,71条和13条;(2)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有:意译,直译,省译,合译和换译。语言类和政治类本源概念采用了三种相同的翻译策略,但数量不同。宗教类和社会类本源概念使用了四种翻译策略,物质类本源概念是唯一一种同时使用了五种翻译策略的本源概念。五种本源类概念的翻译模式各不相同。经过统计,英译本中本源概念呈现出来的总体翻译模式为:意译>省译>直译>换译>合译(“>”指“多于”);(3)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呈现的翻译模式有所不同。除物质类本源概念的翻译主要是对原文语言语境的顺应外,其他四种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出于译文语境关系的顺应。简言之,对于本小说中宗教类文本中本源概念的英译,译者会最大程度顺应译文的语境关系,旨在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中的本源概念,从而更加准确合适地传达中国穆斯林宗教文化。
本研究在汉英双语平行数据库的基础上对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及其英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探寻其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研究人员以句为单位,找出文本中所有含有本源概念的语句,进行分类及人工标注,并统计分析各类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得出顺应论下本源概念翻译的一般模式并寻求原因,以期为后面宗教类小说翻译策略的研究及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研究发现:(1)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共有402条本源概念,分别为:语言类、社会类、物质类、宗教类和政治类五类且它们的数量分别为115条,111条,92条,71条和13条;(2)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有:意译,直译,省译,合译和换译。语言类和政治类本源概念采用了三种相同的翻译策略,但数量不同。宗教类和社会类本源概念使用了四种翻译策略,物质类本源概念是唯一一种同时使用了五种翻译策略的本源概念。五种本源类概念的翻译模式各不相同。经过统计,英译本中本源概念呈现出来的总体翻译模式为:意译>省译>直译>换译>合译(“>”指“多于”);(3)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呈现的翻译模式有所不同。除物质类本源概念的翻译主要是对原文语言语境的顺应外,其他四种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出于译文语境关系的顺应。简言之,对于本小说中宗教类文本中本源概念的英译,译者会最大程度顺应译文的语境关系,旨在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中的本源概念,从而更加准确合适地传达中国穆斯林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