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谷城教案”看晚清鄂北乡村社会矛盾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er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发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特色的重大事件,它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以发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谷城教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教案的剖析来考察晚清乡村社会的矛盾及其消长。 谷城教案的发生起源于1892年夏天鄂北地区瘟疫的爆发。有传言称是天主教的传教士出钱贿人往井水里投毒。谣言迅速传播,于是数千村民组成民团将谷城沈垭天主堂团团围住,并称要杀死教士,抢夺教产。襄阳府的官员们率领军队及时赶到,制止了一场严重涉外事件的发生。 谷城教案的发生是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严重的自然灾害是主要的诱因,广泛传播的谣言是直接原因,而其深层原因,则是近代以来天主教势力发展对乡村社会的冲击,使天主教与中国民众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因而在面临瘟疫灾害时,成为民众迁怒的对象。 秘密社会是谷城教案背后的秘密操纵者。到19世纪80年代,秘密社会逐渐成为反洋教斗争的主要力量。在谷城教案中,从传布谣言、烧抢教民,到围攻教堂,他们都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由于秘密社会行动隐秘,官府虽视其为心腹之患,却也无可奈何。 谷城教案的发生同时给各级官员带来了无尽的隐忧,他们斡旋于民、教、秘密社会之间,一方面怕引起中外交涉,另一方面又怕激起民变,最终的结果只有拖沓、调和,这既影响了办事的效率,又损害了政府的权威,增加了百姓的不满。 晚清的鄂北社会正处于向近代转型的起步阶段,身处其中的农民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贫困,原有的社会信念及思想信仰日渐动摇,心理上极度焦虑而无以解脱,徘徊在心理承受的底线上。他们一方面需要宣泄心里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寻求安全感和解脱,1892年的瘟疫就像一个导火索,而天主蜘硕士学位论丈MAS一压R’Sr}J〔515教恰是个合适的宣泄对象。 从谷城教案的发生与解决中,我们可以看出晚清鄂北乡村社会的矛盾及其消长。原本在乡村社会有官、绅、民、秘密社会四个阶层,而洋人及天主教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并因其特殊的背景与身份,而使其自身成为原有社会各阶层合力反抗的对象。清政府没能处理好各种矛盾,新、旧矛盾一并激化,使晚清中国的转型处于十分不利的条件之中,并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反复、发展缓慢,足为今日之鉴。关键词:谷城教案鄂北晚清乡村社会矛盾
其他文献
台湾蒋氏当权时期的对美政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大陆方面专门研究台湾蒋氏当权时期的对美政策的论文很少,在台湾有一些这方面的论著,但不够全面和客观。实现国家的完
《浙江潮》是二十世纪初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份留日学生刊物。它蕴含的丰富内容,既客观地反映了处于过渡时期的1903年里中国社会的错综复杂,也真实地折射出这一年中各种社会思潮的
期刊
作者以自己的工作实践、学习调研的体会,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局限性,探讨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政局急剧变化的历史关头,中间知识分子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掀起了一次参政议政浪潮。以上海的一批高校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在上海创办《时与文
戴鸿慈号称有清一代广东“由军机入相者第一人”,是清代广东官员中官位最高之人。他生于广东南海一书香之家,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从封建正途出身,逐渐升迁,官至刑
<正>罗汉果概述罗汉果原产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西等省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属葫芦科藤本落叶植物,雌雄异株,具有一年生、种多年的块根状宿根性。一般在早春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