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多灶性/多中心性乳腺癌(multifocal/multicentric breast cancer,MMBC)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其与单一病灶性乳腺癌(unifocal breast cancer,UFBC)的差异;分析MMBC瘤灶间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其判定的分子分型的异质性,研究MMBC瘤间异质性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3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5例MMBC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系统抽样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150例UFBC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MMBC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MMBC瘤灶间组织学特点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nuclear-associated antigen Ki-67)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异质性,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瘤灶间分子分型的异质性及其对治疗决策的影响。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其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中,MMBC患者处于绝经前、绝经后者分别有50例(66.7%)、25例(33.3%),UFBC患者处于绝经前、绝经后者分别有73例(48.7%)、77例(51.3%),MMBC组绝经前患者明显多于UF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7,P=0.011);手术方式均为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和乳腺癌保乳术,MMBC组行全乳切除术、乳腺癌保乳术者分别有70例(93.3%)、5例(6.7%),UFBC组行全乳切除术、乳腺癌保乳术者分别有116例(77.3%)、34例(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3,P=0.003);MMBC组术后组织学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其他者分别有56例(74.7%)、6例(8.0%)、13例(17.3%),对照组分别有130例(86.7%)、3例(2.0%)、17例(11.3%),两组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1,P=0.042);若将MMBC组中所有病灶的最大直径之和作为T分期,MMBC组中T分期为T1、T2、T3者分别有6例(8.0%)、47例(62.7%)、22例(29.3%),UFBC组中T分期为T1、T2、T3者分别有67例(44.7%)、80例(53.3%)、3例(2.0%),MMBC组T分期明显高于UF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11,P=0.000);MMBC组中N分期为N0、N1、N2、N3者分别有21例(28.0%)、24例(32.0%)、12例(16.0%)、18例(24.0%),UFBC组中N分期为N0、N1、N2、N3者分别有73例(48.7%)、54例(36.0%)、15例(10.0%)、8例(5.3%),MMBC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UF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9,P=0.000);MMBC组中有、无淋巴脉管侵犯(Lymphatic vascular invasion,LVI)者分别有30例(40.0%)、45例(60.0%),UFBC组有、无LVI者分别有20例(13.3%)、130例(86.7%),两组LV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71,P=0.000)。将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即绝经状况、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各病灶直径相加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LVI(以上P<0.05)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得出绝经状态(β=-0.750、OR=0.472、P=0.032)、各病灶直径之和T分期(β=1.886、OR=6.594、P=0.000)、淋巴结转移N分期(β=0.394、OR=1.483、P=0.023)、LVI(β=0.818、OR=2.267、P=0.040)在MMBC组和UFBC组中差异明显,MMBC更易出现绝经前状态、各病灶直径之和T分期更大、淋巴结转移率高、LVI。2.在χ~2检验分析中,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在MMBC组和UFBC组中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家族史、T分期、ER、PR、Ki-67、HER-2、分子分型在MMBC组和UFBC组中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3.乳腺彩超和乳腺钼靶对MMBC检出率分别为78.7%、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联合对该类患者检出敏感性为86.7%,高于两种检查方法各自对MMBC的敏感性。4.75例MMBC中,癌灶间组织学类型和WHO分级有异质性的分别有7例(9.3%)、6例(8.7%),ER、PR、HER-2、Ki-67、分子分型在癌灶间存在异质性的分别有7例(9.3%)、6例(8.0%)、4例(8.0%)、8例(10.7%)、14例(18.6%)。在14例分子分型不一致的MMBC患者中,有11例(14.7%)患者会因对最大癌灶外的其他癌灶进行分子分型影响治疗决策的选择。结论:1.和UFBC相比,MMBC患者具有绝经前期发病更多、各癌灶直径之和作为T分期更高、腋窝淋巴结转移更多、LVI发生率更高的特点,提示MMBC具有更高的侵袭性。2.乳腺彩超对MMBC的检出率高于乳腺钼靶,术前乳腺彩超联合乳腺钼靶能提高MMBC术前诊断的正确率,减少漏诊。3.MMBC不同癌灶在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存在异质性,对所有癌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判定分子分型对于充分治疗MMBC是必要的。